摘 要:中國水印版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與文化藝術的不斷融合發展,當代水印版畫的創作中已經具有了特殊的藝術特征。而梳理和總結水印版畫的藝術特征,能夠對水印版畫創作者的日常創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水印木刻;藝術特征;“版”的概念;水味;材料屬性
水印木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貫穿著中國版畫的整個發展史,其所堅持的藝術特點則與中國傳統繪畫一致,而這種一致性在水印版畫發展中的每個時代都體現出了獨特的藝術特征。隋唐時期以水墨為色,以雕版線條為主,印制出簡約具有工筆效果的畫面;宋元時期出現了朱墨雙色套印法,使畫面變得生動豐富;到了明清時期,水印木刻發展進入高峰時期,不僅出現了多版套色印法,同時饾版、拱花技術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它多以制作年畫、書籍、復制中國畫的形式而存在;而當代水印木刻在繼承了傳統印制技術的基礎上又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耕耘探索,進而發展出新的技術,又加入了當代人的審美特征和藝術情趣,使水印木刻成為一種兼容性更強、效果更為多樣的版畫藝術樣式。它通過迥然相異的刻制方法、收放自如的印制技藝、材料物理屬性的千差萬別,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藝術特色的藝術形式。
當代水印木刻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版”的概念的不斷延伸,水味則是水印木刻最本質的特征,通過材料屬性的不同而形成豐富的藝術效果。
1 “版”的概念不斷延伸
當代水印木刻相較于傳統水印木刻在分版上得以簡化。傳統水印木刻是以大量復制中國畫為目的,通過精細的分版、刻制、套印等制作工序,可以達到與復制作品一致的效果。在傳統水印木刻中,“版”的概念多指饾版。它是明清時期的藝人們把每種顏色各刻一塊版,版片根據圖像處理形狀各不相同,猶如饾饤(斗釘指堆疊食品,其堆砌拼湊,有如饾釘),故稱作“饾版”。因此,饾版中的版是由很多小塊刻版組成,這種小木塊是選用質地細密的梨木加工而成,少則幾十塊,多則幾百塊,這樣才能完整地復制一幅中國畫。而這種方式印制出的作品,工序繁雜費時費力,不適合當代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而當代水印木刻的版一般采用的是椴木層板,它表面平整,不需后期加工處理,直接使用,刻制輕松省力,一般在刻制的過程中根據畫面需要,少則兩三塊,多則六七塊,這種方式對于創作者而言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用于斟酌畫面,完善技術。這種方式印制出的水印木刻版味會更濃,采用少量的板材就可以達到相對豐富的效果,從而使版畫作品在本質上不再依附于中國畫的畫面效果。
在當代水印木刻創作中“版”的概念的延伸還體現在一版多色、渲染、局部增減套色等技術上。一版多色主要用于一塊版上不相鄰的兩個或多個色塊,通過局部上色,形成畫面不同區域的顏色變化。渲染是用畫筆局部上色,使用不同顏色的畫筆在版上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不同顏色或同類色色階的自然變化,從而達到直接繪畫的目的和豐富的版畫畫面效果的面貌。局部增減套色是在作品結束后根據畫面效果酌情增加或減少版次,以達到最完美的畫面效果。這幾種技術可以相互疊加,交叉使用,不斷地拓展版畫中“版”的概念,從而達到作畫更加自由的目的和狀態。中國美術學院方利民教授在運用傳統饾印刷技術的基礎上,拓展了水印木刻的分版技術。他在作品《回家過年》《黃金周》中以4塊主版穿插錯落反復疊印的方式,將幾百個人不斷重疊在一起,人物被以符號化復制,形成富有節奏韻律的畫面,表現出對人物生存空間和生活狀態發展的人文關懷。“看似不一樣的人群,其實在做著類似的動作,也有著相似的表情,生活就是這樣。”同時也表達出中國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
2 水味是水印木刻最本質的特征
南北朝時期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評作品標準的“六法論”中第一點提到的“氣韻生動”,是評價作品的最高標準,它是指繪畫的內在神氣和韻味,達到一種靈氣洋溢的狀態。在水印木刻中,有韻味則必須有水的介入,而“水味”也一般被認為是水印木刻的主要特色。在這里,“水味”是指畫面滋潤的藝術效果,也就是充分發揮水的作用而產生濕潤、滲化、暈染等變化,是水印木刻獨有的特殊藝術效果和藝術趣味,這種藝術效果和趣味被稱為“水味”也更明確、更達意。
“水味”是水印木刻區別于油印套色木刻的本質特征,因此把握住濕度的多少也就把握住了水印木刻的核心。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紙張的濕度,這個濕度很難精確測量,加之各部分因藝術表現導致用水的多少不等,只能靠經驗與拓印的先后順序來掌握;另一方面則是調色的水分。顏色調入水的多少是根據畫面深淺的需要來決定的,通過壓印力量的強弱產生干濕濃淡、虛實強弱的特殊效果。有的創作者通過加大濕度使畫面自然暈染開,產生意外的畫面效果,讓水印木刻在制作的過程中產生不可控的因素,從而增加了畫面的意外性。而對于水印木刻水分多少的掌握,只有勤加練習才能掌握用水技巧,才能達到清新滋潤、水味潤美的效果。
3 材料屬性不同,形成豐富的效果
平面性一直是版畫創作中最基本的屬性,但過于平面化會限制創作者對最初意圖的表達。當下一些版畫創作者會根據自己對物象特質的感受及對美的理解,通過一些獨特的材料運用來表現出與物象一致的精神面貌。
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綜合材料在水印木刻中也得以廣泛的應用。綜合材料可應用的材料范圍寬廣,只需要藝術家加以恰當的選擇,任何現成材料都可以應用到畫面中。它綜合地利用凸凹等版種,使畫面呈現出變化萬千的印痕,從而打破了平面化的束縛,使水印木刻更加自由。應天齊是使用綜合材料的藝術家代表,他將各種不同的材質巧妙地組合、疊加和拼貼,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幾乎不需要木刻刀在版面上刻制,就可以完成整個制版過程。他這種獨特的肌理印痕在中國水印版畫領域可謂獨樹一幟,特別是他的《西遞村組畫》作品。這幅系列作品描繪的是皖南一帶村落中遺留下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中斑駁的墻面、低矮的木屋成為畫面的表達對象,通過采用各種材料去創造適合的肌理,從而產生了變化豐富的印痕,古建筑的斑駁感、歷史感、荒涼感得以生動展現,傳遞出對景物內在的深沉情懷。
在藝術創作中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會形成不同的畫面效果。水印木刻創作中經常使用到椴木層板、梨木板、松木板等板材。椴木層板,技術完善的創作者可以印制出木材本身的紋路;梨木板質地細膩,在印制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紋路;松木板質地疏松,在印制過程中會產生大小不一的孔洞,形成強烈的肌理感。水印木刻的顏料多為水彩、水粉和國畫顏色。水彩顏色相對透明,不容易覆蓋,容易暈染;水粉顏色覆蓋力強,可以用于遮蓋顏色,但粉質較多,顏色飽和度和純度會低一些;中國畫顏色的屬性介于兩者之間,更容易表現出水墨淋漓的效果。在水印木刻版畫創作中采用不同紋路木材、不同品牌的顏色以及質地的紙張都會對創作過程和最后的畫面效果有影響。因此,只有創作者多實驗,才能了解每一種創作材料表現出的畫面效果,從而游刃有余地在創作中發揮作用。
4 結語
水印木刻版畫發源于中國,已有千年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并在西方藝術思潮的不斷沖擊下,在朝著多元化和實驗性的方向發展。如何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充分利用珍貴的文化資源,并塑造出更具個性化、時代性的個人作品風貌,是所有藝術創作者面臨的問題。年輕的水印木刻創作者只有不斷加強個人藝術修養,完善水印木刻技術,關注當下生活,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水印木刻作品。
參考文獻:
[1] 駱獻躍.方利民畫作賞析[J].今日浙江,2015(24).
[2] 周炳辰.水印木刻的藝術特色[J].美術研究,1985.
[3] 龔建光.淺議水印木刻版畫“韻味”的表現[J].美與時代(中),2014.
作者簡介:劉鈴濤(1985—),男,山東滕州人,美術學碩士,專技初級,研究方向:版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