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
摘要:對于大提琴演奏來講,只有熟練掌握運弓技巧,使音符的銜接和轉換更加自然、流暢,才能為整個音樂作品的演奏奠定良好基礎,實現更加理想的舞臺表演效果。而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風格特色明顯,要想將其更好的呈現出來,便需要演奏者了解具體運弓特點,并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文章針對大提琴表演中的巴洛克與古典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大提琴表演;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運弓特點;技術練習
中圖分類號:J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04-01
一、前言
音符是音樂作品最小的組成單位,是構成樂句、樂段的基礎,在演奏過程中不可忽視其重要性。但是,在當前的大提琴表演中,演奏者的關注點基本都放在了音準、音色、律動、呼吸等方面,而忽視了音符之間的銜接和轉換,不僅會影響演奏效果,而且還不利于了解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所以,必須提高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力度,掌握正確的運弓技巧,做到發音的準確、分明。
二、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簡要介紹
巴洛克時期是指約公元1600-1750年,這一時期開創了現代演奏會的先河,音樂作品以復調音樂最為常見,主要表現出復雜、華麗、扭曲、藻飾等特點,著重于超現實和雄偉宏奇。古典主義時期是指約公元1750-1820,又叫做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音樂作品主要為主調音樂,在情感和理智及思想及藝術方面做到了高度統一,代表人物包括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都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現代音樂學習中必須了解并掌握的內容。
三、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風格大提琴表演運弓特點
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弦樂器的弓子彈性較差,呈“弓型”,發聲張力較小,演奏時每一弓都會出現余音,所以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更多是根據人聲特點進行的。在這種背景下,音樂作品樂句一般都比較短,節奏樂句表現出對稱、規整特點,演奏時非常注重音符之間的正確銜接和轉換,大提琴表演運弓特點尤為顯著。
以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71小節和Bach大提琴六首組曲No.2 Allemande為例,其中音符銜接情況比較常見,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往往兩兩相連接,發聲語氣與“太好了”相似,前重后輕。對于這種音樂特點,在運弓時應將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符上,壓深弓子,當聲音出來后再放松,然后在前一次運弓發聲的語音基礎上,再通過運弓將第二個音符演奏出來,各個音符之間應發聲準確分明。
以維瓦爾第e小調奏鳴曲Allegro為例,前后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分別是彼此連接和相互斷開的,為得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對于這類特點的音樂,運弓時所用技巧為“V型運弓”,保證前兩個音符之間能夠流暢銜接,而后兩個音符則應各自準確發生。
再以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65小節為例,音樂節奏比較規整,組成樂句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基本都是斷開的,較為常見的演奏方法有三種,包括staccato、detache、tenuto,并且會清楚標注在譜面上。在運弓時,對于前兩種演奏方法,所用運弓技巧分別為跳弓和刷弓。這些都是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風格中,大提琴表演時所呈現出的運弓特點,必須通過日??炭嗑毩暭右哉莆?,進而才能正確演奏這類風格的音樂作品。
四、大提琴表演中的巴洛克與古典技術練習
在練習大提琴表演中的巴洛克與古典技術時,主要是進行左右手練習。對于大提琴表演來講,要求演奏者必須擁有靈活的手指,左右手練習時,應先從手指開始,打開各個關節,提高其靈活度及靈敏度,增強每根手指的力量,進而才能更加有力、準確的握弓、運弓。當徹底打開雙手手指后,即可針對右手進行掛弦練習。弓子與弦接觸后發生摩擦便叫做掛弦,只有保證掛弦的正確性,才能借助弓子將手指、手臂的力量施加到弓子上,通過控制方向的變化來發出對應的音符。
練習過程中,需要正確、牢固的握住弓子,然后將其搭在弦上,利用手指的移動來改變弓子方向,在保證不出現“咔咔”聲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增大其移動距離。完成上述練習后,便可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發聲練習,分段進行運弓,演奏整個音樂作品。而對于左手的練習,重點內容包括左手手指的獨立彈性、換把及換音方面,既要確保左手手指抬起時,具有瞬間的彈性,又要保證能夠與右手更好的協調配合,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各種節奏型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將各個音符單獨、準確的演奏出來,保證音準;時刻保持準確的律動,可借助節拍器進行練習;保持身體放松,準確把握節奏,通過改變演奏動,來發出準確的音色。這些都是大提琴表演時,對巴洛克與古典技術的練習。
五、結語
對于大提琴演奏來講,應加強日常訓練,熟練掌握演奏技巧,才能做到運弓的正確性,更好的銜接和轉換音符,將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作品完美演繹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