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娟


摘 要:京劇“樣板戲”是戲曲發展史中不可忽視的現象,這些劇目不僅給經歷當時的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且對京劇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也蔓延到了其他劇種。20世紀70年代,京劇“樣板戲”創作與演出持續升溫,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樣板戲”,1970年7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文藝短評《做好普及革命樣板戲的工作》,各地方包括西藏、新疆地區的地方戲曲劇團開始了移植京劇“樣板戲”的工作。1974年國慶,多個地方劇種移植“樣板戲”的劇目在京公演,其中包括湖南花鼓戲《沙家浜》、評劇《龍江頌》、河北梆子《杜鵑山》等以全劇形式演出,及湘劇、桂劇、壯劇、彩調劇、晉劇、豫劇等以折子戲形式演出,形式各異,數量眾多。[1]這些劇目在移植時是有嚴格要求的,“應該是在‘樣板戲創作原則的指導下,對自身的劇種藝術進行‘革命化的改造,要學演‘樣板戲不走樣”。[2]
關鍵詞:戲曲;豫劇;“樣板戲”
在“京劇化”移植的嚴格要求影響下,往往犧牲了地方劇種的藝術風格。這些地方劇種移植“樣板戲”的劇目大多壽命不長,隨著“文革”的結束,多數劇目不再上演,逐漸被人淡忘,理論研究界對此類劇目也關注較少。但是,仍有一些移植“樣板戲”劇目在本地流傳廣泛,甚至在“文革”結束多年后的今天,還會以全場形式來演出,豫劇《紅燈記》就是其中之一。
1 豫劇《紅燈記》的創作背景及在當代的影響
1.1 豫劇《紅燈記》的創作背景
1967年到1968年,河南省的大部分豫劇團為配合形勢,開始移植《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現代戲。1971年,前身為群樂劇團的鄭州豫劇團演出革命現代豫劇《紅燈記》,在傳統豫劇唱腔音樂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不少唱段在群眾中廣為流行,該劇由梁士英導演,曾于1974年、1975年兩次作為河南省代表團的節目,赴京參加移植“樣板戲”的匯報演出,由常香玉飾演李奶奶。
京劇與豫劇兩個劇種在音樂、表演上都有著不同的特點,特別是在那個動輒就以對待“樣板戲”態度等同于對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態度的年代里,豫劇移植“樣板戲”在音樂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要移植出既不走樣又要讓觀眾聽了后承認是豫劇的“樣板戲”,難度很大。因此,豫劇音樂工作者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他們移植的不少唱段在群眾中傳唱廣泛,在河南很多農村地區,豫劇移植“樣板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京劇。
1.2 豫劇《紅燈記》在當代的影響
近十年來,豫劇《紅燈記》仍在河南省內影響廣泛。除鄭州豫劇團、河南省豫劇三團排演此劇目外,2003年,河南省臨潁縣南街村希望戲曲學校排演兒童版豫劇《紅燈記》,2005年8月,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版由業余戲迷演出的豫劇《紅燈記》,同樣受到關注。豫劇《紅燈記》中的經典唱段也深入人心。
2 豫劇《紅燈記》移植中的板式設計
2.1 西皮散板、二黃散板的移植
散板是京劇《紅燈記》中最常用的板式之一,全劇共32段唱腔,其中西皮散板(含成套唱腔)7段,二黃散板(含成套唱腔)4段。豫劇屬單一聲腔的劇種,雖然當代流傳的傳統戲仍有“豫東調”“豫西調”之分,但現代戲大多是豫東與豫西調的混合,因此在對待京劇西皮、二黃兩種腔調時,豫劇基本上沒有調式上的區別。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用飛板移植京劇散板。比如,第二場李奶奶“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第五場鐵梅“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第五場李奶奶“學你爹心紅膽壯志如鋼”,第六場對唱“你只能把我的筋骨松一松”,第七場對唱“萬難不怕”,第八場李玉和“萬里長城波浪翻”等京劇的西皮、二黃散板,在豫劇《紅燈記》中均移植為飛板。
由于京劇西皮、二黃散板的結構與豫劇飛板差別不大,所以移植后的大多唱腔既在擺字上與京劇區別不大,且符合豫劇的唱腔規律,如第八場李玉和唱腔“萬里長江波浪翻”。
除以飛板移植外,豫劇《紅燈記》在京劇散板的處理還有特殊情況。比如第四場鳩山唱腔,就運用了流水板來表現反面人物。這段唱腔將西皮散板移植為豫劇流水板,唱腔在調式上與京劇保持一致,運用了傳統豫劇不使用的C調,演唱音域比京劇略高。以下行音階進行的流水板過門,營造出反面人物演唱時陰森、恐怖的氣氛。整段唱腔演唱音域較低沉,拖腔較少。第一個上下句與京劇此唱段在擺字上的處理區別不大,但第二個上句將京劇的二句讀變為三句讀,并運用唱念結合,在符合豫劇傳統唱腔規律的基礎上,適當地表現了人物。
此外,第八場鐵梅、李玉和的對唱,為更加準確地表現劇中情感,運用了豫劇的滾白。第一場李玉和“手提紅燈四下看”,京劇該唱段兩個上下句均為西皮散板,第二個上下句連接很緊,沒有過門,這種結構不符合豫劇散板的唱腔規律,因此移植后的豫劇唱腔從第二個上句由飛板轉到流水連板,較好地解決了兩個劇種音樂板式有所區別的問題。
2.2 西皮原板、二黃原板的移植
在西皮、二黃原板的移植上,豫劇《紅燈記》中呈現出兩種常見的形式,一種是以同樣為一板一眼的二八板移植,如第一場李玉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西皮原板,第五場鐵梅“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二黃原板,第八場李玉和“雄心壯志沖云天”二黃原板,第八場李玉和“無產者一生奮戰求”二黃原板。移植后的唱腔大都保持了豫劇二八板的音樂風格,其中以李玉和唱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最為典型。其唱腔符合二八板結構,旋律流暢自然,板眼位置的處理也不是照搬京劇唱腔。
特別是在第三個上句“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一句,京劇使用了1/4拍,4小節均為板起,這種結構形式明顯不符合豫劇二八板的規律,豫劇音樂工作者對此句進行了靈活處理。
另一種為一板三眼的慢板移植,如第五場李奶奶“血債還要血來償”二黃原板,第六場李玉和“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人民鬧革命”西皮原板,第七場對唱“我一家”西皮原板。
另外,第六場李玉和唱腔“從容對敵巍然如山”唱腔中對原板的移植處理比較特殊,使用了豫劇的迎風板。
2.3 西皮流水的移植
對于西皮流水的移植,豫劇《紅燈記》中大多也以流水板的形式處理。比如第二場鐵梅“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第五場李玉和“在粥棚”,第七場慧蓮“鐵梅已從我家走”等唱腔,都是使用流水板。但是,京劇西皮流水與豫劇流水板在結構上有很大不同,西皮流水板的特征是1/4節拍的形式、有板無眼。中快速節奏,唱腔的第一句從板上起唱,下邊的其余唱句在板上開唱和過板開唱都可以,但其他唱句過板開唱的較多。因流水板是有板無眼的形式,所謂“過板開唱”就是從后半拍起唱,每句唱腔的最后一個字要落在板上。而豫劇流水板比較自由,“它由一板一眼(2/4拍節)組成,它的特點是常用跨小節的切分節奏,曲調經常變換拍節與節奏的強弱關系”。[4]
在移植過程中,為了保持京劇《紅燈記》的原樣,就出現了一些不符合豫劇傳統流水板的唱腔。
從譜例對比可見,兩個劇種同一句唱腔的擺字幾乎完全相同,只有“猜出”二字,豫劇為兩小節,比京劇多出兩個八分音符的休止,其他擺字位置完全一樣,沒有出現豫劇流水板常用的“過板”,即跨小節切分音符的節奏。這種擺字形式及唱腔結構明顯是不符合豫劇流水板的規律。
除了用流水—流水的移植形式外,還有如第三場李玉和與磨刀人對唱的“有多少苦同胞怨聲載道”,京劇《紅燈記》板式為西皮流水轉搖板,在豫劇中卻做了二八板轉流水的處理,而且轉板位置不相同。
2.4 成套唱腔的板式布局
成套唱腔通常是戲曲劇目中的核心唱段,這些唱段最能塑造人物,是劇目中的精華。因此,對多種板式轉換的成套唱腔的創作,往往在戲曲音樂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豫劇《紅燈記》中,對成套唱腔板式轉換的處理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以京劇《紅燈記》對應唱段的板式變化為模式,且符合豫劇傳統成套唱腔板式變化規律。比如第五場鐵梅唱腔“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
京劇板式:二黃原板—垛板轉散—快板轉散
豫劇板式:二八—垛板轉散—緊二八
這種成套唱腔的板式符合豫劇傳統唱腔的規律,常派經典劇目《拷紅》中紅娘唱腔“閨門女重情意”,板式安排就是二八板—垛板—緊二八。
第二種是以京劇《紅燈記》對應唱段的板式變化為模式,但板式安排明顯不符合豫劇傳統唱腔的規律。比如第八場李玉和唱腔“雄心壯志沖云天”:
京劇板式:二黃導板—回龍—原板—慢三眼—原板—垛板轉散
豫劇板式:栽板—迎風—二八—慢板—二八—垛板
豫劇傳統唱腔的板式一般是以“散—慢—中—快—散”的速度進行的,由速度稍快、拖腔較少的二八板轉到速度慢、拖腔多的慢板形式,在豫劇傳統劇目中很少運用。
第三種是打破京劇《紅燈記》中的模式,轉板位置或形式不一致,按照豫劇傳統成套唱腔規律重新進行板式設計。比如第五場李奶奶唱腔“學你爹心紅膽壯志如鋼”:
京劇板式:二黃散板—慢三眼—垛板—原板
豫劇板式:飛板—二八
很明顯,豫劇《紅燈記》在此唱段的板式設計上與京劇的區別很大,二八板代替了京劇中慢三眼—垛板—散板的轉換,在“你不要哭,莫悲傷,要挺得住,你要堅強”處,使用了二八連板,合理地解決了不規整唱詞的問題,恰當表現了李奶奶的人物形象。
3 結語
地方劇種移植京劇“樣板戲”這一現象是特殊時代的藝術產物,這些移植劇目的產生,加速了“樣板戲”的傳播,同時也為當時并不是京劇流傳區域的觀眾增加了極為匱乏的欣賞家鄉劇種的機會。這也說明了這些移植劇目雖然大多是照搬京劇,但仍在當時影響較大的原因。當然,能流傳到當代,并被人廣泛傳唱的移植劇目并不多見,豫劇《紅燈記》在21世紀仍能被整場上演并反響強烈,也是由于其唱腔并不只停留在照搬京劇,而是在移植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其中一些唱腔上的處理手法對之后的豫劇音樂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第八場李玉和唱腔“雄心壯志沖云天”中傳統豫劇不常用的“二八轉慢板”的轉板形式,也曾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豫劇現代戲中)。筆者對豫劇《紅燈記》音樂的分析,是試圖以個案分析的角度窺探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地方劇種移植京劇“樣板戲”時的具體做法,從音樂的角度使當代人對50年前京劇“樣板戲”的移植了解更為深入。
參考文獻:
[1] 國慶期間首都文藝舞臺繁花似錦[N].人民日報,1974-09-26.
[2] 余從,王安葵.中國當代戲曲史[M].學苑出版社,2005:550.
[3] 豫劇移植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主旋律樂譜[M].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
[4] 王基笑.豫劇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120.
[5] 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主旋律樂譜[M].人民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