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玲
摘要:唐山皮影藝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個璀璨的明珠,然隨時代潮流的洗滌,明珠似乎丟失了它原有的風采,面臨邊緣化、斷代化的危機。本文從“內外”兩因素去分析,探索唐山皮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唐山皮影藝術;發掘培養;結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30-01
一、前言
唐山皮影戲作為唐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在老一輩唐山市民心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但隨著新傳媒的迅速發展,唐山皮影藝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出現了市場邊緣化、觀眾斷代化、市場不景氣、商業演出收入不足以支撐皮影藝術生存的困境。皮影戲作為民間傳統的曲藝文化藝術,想要在藝術文化種類繁多的當代社會得到傳承、發展和延續,皮影戲就必須要順應時代的需求,在“內外兩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二、外因的促進
(一)政府的宣傳與保護
首先,政府應把文化、經濟政策向皮影傾斜,加強皮影建設,讓唐山皮影名副其實。皮影演出對環境是有較高要求的,政府應為皮影演出搭設專門的舞臺,為皮影的演繹提供最基礎的條件。另外,提高專業表演人員的福利待遇,加大對皮影教育的投入,重視對皮影傳承人的保護。當今,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階段的教育,幾乎沒有關于皮影戲的教育。因此,皮影劇團要主動出擊,走進各類學校進行廣泛的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學校也要和皮影劇團進行配合,加大唐山皮影在校園中宣傳推廣。在高等院校中,可開設對口的專業,把中等教育中對皮影戲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專業培養,成為專業的皮影藝術人才,高校還可建立專門的皮影劇社,動員學生參加皮影社,這既培養了唐山皮影的忠實觀眾,同時又能發展后備力量。最后,政府應施行產業化政策,將其與旅游緊密結合,將皮影辦成一個成熟的產業,讓居民和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皮影的熏陶,這樣才能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受眾的發掘與培養
“觀眾的反應就是戲的優劣高下的寒暑表”。農民是唐山皮影觀眾的主體,因此,唐山皮影發展首先要鞏固農村市場,抓住農民觀眾。要想抓住農村市場,就必須抓住農民的喜好進行不斷創新。除了迎合傳統活動的特定傳統劇目之外,還應創造更多符合農民喜好的新編現代戲,以滿足觀眾的娛樂審美需求。另外,兒童群體也應當是挖掘與培養的對象,走進學校,走進課本都是強有力的挖掘手段。除了國人之外,外國觀眾也值得去發掘,唐山皮影可以根據國外觀眾的文化特點,改編外國經典名著進行演出。這樣可以使唐山皮影更加貼近國外觀眾的文化特點,使他們既能看到唐山皮影的精湛技藝,同時又看懂皮影演繹的內容。
三、內在的升華
(一)自身的改進與創新
任何的文化藝術的發展都是要緊隨時代的,否則就會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皮影藝術亦如此。單靠政府的宣傳與相關保護遠遠不夠,還得自身升華。當今,能夠把握時代精神、反應現代觀眾審美的新劇目很少。皮影劇本的陳舊是制約唐山皮影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劇本上,皮影戲藝術要堅持進行劇本的創新,要注重實現皮影戲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與當代的文化價值理念相結合。這里可以借鑒昆曲《牡丹亭》。此劇在保留原有藝術精華的基礎之上,借助影視結構技巧進行創作,該劇符合了現代觀眾的審美口味,獲得了巨大成功。這為唐山皮影劇目的創新提供了素材和參考。其次,在皮影戲的演繹唱腔上,雖然唐山皮影藝術以方言演唱為特色,但鑒于唐山皮影既要保留傳統,又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唐山皮影戲可以把唱腔分為兩種:一種的原汁原味的傳統唱腔,一種是完全不同于傳統唱腔的新形式。這樣即能保留唐山皮影的傳統特色,同時又可以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二)媒體的滲透與結合
唐山皮影藝術受到沖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新媒體的發展。從哪跌倒,從哪站起且改善前行。新媒體的發展既給皮影帶來了危機同時又提供了機遇。電視、電影、網絡、VR虛擬技術等現代傳媒的巨大優勢,使我們注意到唐山皮影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借助現代傳媒的巨大傳播作用,來擴大唐山皮影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電視已經成為當今最為普遍的大眾傳媒,在京劇、豫劇、黃梅戲等各劇種不斷走向電視的時候,唐山皮影也應把握機遇,積極尋求與電視臺合作,爭取打造一臺專門的皮影戲節目。除了制作專門的戲曲節目之外,唐山皮影還可以參加一些電視活動,如春節聯歡晚會、各省、市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和戲曲及娛樂節目等,以擴大唐山皮影的宣傳機會。
另外,唐山皮影藝術傳播媒介還可以通過唐山皮影藝術網站、皮影藝術虛擬社區、唐山數字皮影博物館、皮影藝術播客、計算機動畫、影視作品等相關載體。這些媒體與傳統的皮影藝術傳播媒介相比,具有娛樂性、便捷性、互動性等特征,更能貼合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能擴大皮影藝術的傳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河北省唐山皮影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17-Q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