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銘
摘要:中國社會在完成工業化的同時向信息化社會和知識經濟轉型。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過渡階段,稱為后工業化社會。后工業社會是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轉換、物質消費向知識體驗消費的轉變、產品生產型社會向服務提供型社會的轉變。這種社會結構變革過程中產生新的審美問題,對設計美學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中國審美日趨庸俗化、低俗化,對設計審美提出新要求。本文結合中國設計審美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探討后工業時代設計審美: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服務體驗的邏輯美和內在美;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和社會關系的需要;加強對審美趣味的引導和對地域文化的內在美發掘。
關鍵詞:設計美學;后工業化社會;價值體驗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81-01
一、后工業化社會及設計發展趨勢
在1973年,信息社會學的創始人丹尼爾·貝爾在其《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將美國社會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并指出,前工業社會是“人與自然的斗爭”;工業社會“利用能源將自然環境轉化為技術環境”,是“人與人為自然(機器)的斗爭”;而后工業社會則是以信息為基礎的“智力技術”對科學活動以及從事科學活動的機構進行組織、管理的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由此可見,后工業化社會是知識與信息構成的知識經濟社會。
中國正迅速地從工業社會的中后期轉入以信息和服務為基礎的后工業社會。在后工業時代,設計從物質產品的生產轉向效用和服務的提供,設計不在是改造物質使其成為延伸人的功能的工具,而是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以非物質的服務為基礎的后工業時代需要新的設計美學指導。
二、中國設計美學的發展
西方設計美學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機器美學、技術美學、設計美學;即對機器的改造、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技術與生活結合。與之相似中國設計美學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工藝美學、技術美學、設計美學。
20世紀50-80年代中國實現了工業化,受限于社會結構和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缺乏市場、企業之間不需要競爭;政治第一、藝術為政治服務;社會生活中基本生活需要占絕對主導,因此設計是對產品功能和結構的優化。美術運動和第一次全國美學大討論中,一批美學家發起設計自覺,提倡反映生活、回歸自然、反對過分裝飾的概念,產品的形態是有機的、抽象的、圖案化的。1984年田自秉先生《論工藝美學》正式提出工藝美學的概念,他認為,工業美術時代的工藝美與手工藝時代的工藝美有區別,主要是因為前者一與科學技術有聯系。但是工藝美學的應用范圍局限于對日用品的點綴性的裝飾。
20世紀80-90年代中期市場經濟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西方設計理念涌入中國,企業發展更加依靠技術,設計成為商業競爭的主要手段。中產階級群體逐漸形成,中國社會形成物質消費主義即對物質消耗和占有的追求。因此社會生活中的審美活動日益豐富。這一時期,中國美學家在第二次全國美學大討論中提出技術美學。他們認為:“技術美學要研究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一;追求物質產品中的實用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的結合。技術美學存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生產的過程中的美,另一方面是器物文化形式的美。其核心是功能美。”但是物質的包圍把人肉體與精神分離,技術美成為消費價值符號。
三、設計審美中不和諧的問題
挑戰一:對物質主義的崇拜。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不僅使社會財富增加但客觀上加劇了貧富差距。物質消費主義的浪潮在中國社會中的熱度依舊不減,人們希望通過消費價值符號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發達的互聯網和網絡受眾,使物質獲得更加便捷快速。例如,直播網紅群體通過色情、獵奇、不良言論等贏得關注審美趣味低俗。甚至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傳播未成年的少夫少妻生子的直播;“社會人”黑社會暴力的視頻等超越道德底線的信息。這些庸俗的、物質化的追求反映了社會道德和社會倫理的缺失,設計審美缺乏對審美主體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的引導。
挑戰二:對外來文化的崇拜和傳統文化的缺失。網絡化和全球化使得世界變得更加扁平,西方的文化輸出對第三世界國家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甚至導致一些具有特色的本土化的文化的消失。例如,好萊塢電影使越來越多的人期許美國夢,崇洋媚外;中國的大都市淪為世界建筑概念的試驗田。因此設計審美應關注傳統生活方式、優良傳統文化習俗和哲學觀念的繼承。
四、后工業時代的設計審美的要求
隨著后物質主義文化興起,人們關注的重點轉向非物質領域,需求也呈現出從物品到體驗再到社會關系的遞進。這要求后工業時代的設計美學不僅要解決技術與藝術的問題,同時還應該關注人與環境、人與產品之間和諧關系的問題。因此非物質和非可視的文化價值日益受到設計審美的關注。
所以設計審美要求: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服務體驗的邏輯美和內在美;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和社會關系的需要;加強對審美趣味的引導和對地域文化的文化美的發掘。設計美學指導后工業化社會的設計活動,為其提供價值導向,并作為評判設計活動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