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洋
摘要:本文分兩方面論述景觀生態設計思想浪潮的變化。一方面從設計史流變的角度來看景觀生態設計的變化,另一方面從人文、歷史、科技的角度來分析在景觀生態設計中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的變化。在環境時代到來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景觀,必須具有生態的意識觀念,同時要求它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理念。
關鍵詞:設計審美;景觀生態設計;審美趣味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5312(2018)24-0195-01
“設計”一詞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設計史的產生是“設計”在這個時間遭遇現代性和后現代思潮等因素影響的必然結果。“日常生活審美化”映入了我們的眼簾,設計作為既得利益者,成為必然、重要的邏輯時,設計史有責任和義務提醒當代設計回歸本質。
一、景觀生態設計的形成和發展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重視,人們對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源缺乏、人口爆炸、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等現象的出現,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存和延續續受到了威脅。隨著可持續發展口號的提出,生態設計給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人們也看到了城市越來越生態化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景觀生態設計在19世紀誕生以來,隨著設計運動潮流的發展出現了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設計思想:
1.自然式景觀設計。這一階段對應的是落后的農業時期,人們對自然的態度是敬畏以及尊重的,人們在那時并沒有開發自然,而選擇的是順應自然,從那個時期的中國南北方的園林就可清晰的表現出來,人們當時建造的園林大多是模擬自然,將自然地山水引入人工景觀中去。
2.地域性景觀設計。這一階段就比上一階段先進了許多,隨著設計潮流的變化,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了機械化生產,“為人的設計”“少即是多”“功能大于形式”等口號的提出,人們不再滿足于現在的生活,開始追求娛樂活動,尋找精神和心靈的慰藉。
3.保護性景觀設計。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滿足人類更大的需求,人們大肆的制造機器想要征服自然,修建了很多的工廠,創辦了不少的企業,其目的也在于滿足人類更高的物質需求,而忽略了自然環境的變化,以至于出現了霧霾天氣、河道污染等等難以控制的變化。
4.補償性景觀設計。如今有很多設計過于注重人,高舉“設計是為人設計”過分的扭曲了這句話的內在含義,導致了慘劇的發生,例如四川某地,破壞侵占了原有的自然濕地建造了房屋供人們居住,可惜沒過多久就被洪水全部覆蓋了,一味的只為人的設計我認為是非常不可取的。
二、我國景觀生態設計的探索
本小節將從人文、歷史、技術這三個角度分析景觀生態的設計的變化與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1.從自然到景觀。自從人類出現,人類就變成自然景觀的設計者、改造者和管理者。在幾千年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悠久文明的起源與歷史的發展都與一定的地理景觀和生態環境相聯系。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經歷了無數次的分割和整合,各個不同的地域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不同的地域文明。現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生態環境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更加的注重“人”,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利用人工手段和自然景觀創造更舒適的環境。
2.從人文到景觀。良好的環境景觀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的生活規律完美結合的產物,它的功能也是雙重的,既有精神功能,又有物質功能。尤其是在物質充裕的今天,精神作用更顯得尤為重要。完成優秀的作品要求我們設計師不僅要了解傳統的文化歷史,也要認清時代的文化浪潮,但是又不能越過現有的浪潮,這樣才會更好的彰顯現代中國自己的特色。
3.從科技到景觀。我們不得不承認科技的力量,而且科技確實慢慢的滲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影響了設計藝術的發展。鼠標拖運鋼筋水泥的時代已經到來,環境景觀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也正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我們建設的過程中避免了盲目性與不可預知性。
三、結語
人、自然與科技因素的融合是現代景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依賴科技和藝術的融合。而設計審美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以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不同的思想潮流、不同的生活方式。科技、歷史、人文不斷的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對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具有文化內涵景觀設計才擁有真正地生命力,只有文化上的歸屬才能真正給人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