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貴鳳
摘要:設計形態是相應時間與空間環境下的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反應,因此,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歷史文化、社會需求等其他相關條件,都能對設計形態產生影響。本文以蘇州留園為例,探討明清時期的社會要素對其營造布置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設計形態;社會要素;園林;營造與布局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97-01
一、引言
設計形態是相應時間與空間環境下的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反應,設計形態良好的設計,不僅能夠滿足使用者具象有形的使用需要,而且可以起到對使用者抽象慰藉的作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歷史文化、社會需求等其他相關條件,都能對設計形態產生影響。明清時期是中國園林的興盛時期,其顯著特點是園林數量增多,分布范圍變廣。本文以蘇州留園為例,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因素討論明清時期的社會要素對其營造布置產生的影響。
二、社會因素對留園營造與布局的影響分析
1.政治經濟因素。留園修建的明代嘉靖年間經商成風,以沒有了明代初建時對商業的嚴厲打擊。葉權《賢博編》記載:“京師大明門御道兩旁,商販云集,百貨羅列”,便可證明這個說法。“恤商”、“重商”的呼聲在明代中后期日益高漲。如王守仁稱“四民異業而同道”;何心隱稱“商賈大于農工”;汪道昆稱“良賈何負閎儒”等,這些主張都促使了政府對商業打擊的減小甚至鼓勵。就江南明而言,明初激起的社會動蕩慢慢平復,因富罹難的恐懼日漸消除,江南的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逐漸回歸原來的軌道,并加快了發展的步伐。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區煥發新的面貌。政治的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使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全國工商業的中心。江南諸城多是商業和手工業的重要產地,蘇州更加繁榮,據顧炎武《日知錄·卷十》載,明代蘇州一府的田賦就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左右。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對商業打擊的減小和富足的經濟條件為園林的建造提供了支持。
2.文化因素:(1)繪畫書法。園與畫是文人藝術觀念的兩種載體,它們關系密切并且可以相互轉化。多處文獻表明,在明代中后期,造園與繪畫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園林的建造受繪畫影響巨大,許多文人畫家在造園時帶入繪畫賞析方式,甚至將繪畫手法如留白等也加入其中。計成在《園冶》一書中說道,“宛若畫意”“樓臺入畫”“境仿瀛壺,天然圖畫”“頓開塵外想,擬入畫行”“深意畫圖,余情丘壑”,這種“以畫入園”的造園觀念的盛行,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園林的設計,并且影響了造園技法。園林建造無不包括字畫陳設:匾額、楹聯、掛屏、字畫、條石等,這些都是書畫與園林的和諧融合。留園大門門廳正中便有一幅雕漆鑲嵌的《留園全景圖》,背后雕刻了晚清學者俞樾撰寫的《留園記》,以詩品園、以詞繪園,集中了園林營造者的文化藝術修養。(2)戲曲。由于社會穩定繁榮,戲曲小說在明清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文人階層也參與到了戲曲的創作與實踐的過程中。戲曲的發展,為追求雅逸的園主人提供了除了吟詩作對、賞景游玩等以外的新活動,使園林里多了許多如廳堂、庭院戲場、露臺、亭榭館閣等建筑形式,還促使私家園林空間布置改造的變化。因此戲曲的發展影響到整個園林的布局。
3.宗教因素。唐宋以來佛教風靡一時,士大夫們幾乎“人人談禪”。文人們將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反思依托于宗教,研究覺悟之理,并在自己的繪畫、書法、文學以及園林營造上反映出來。中國私家園林的營造與布置深受佛教影響,其建筑和題額等更是直接可以點名禪意。留園具有多處佛教意蘊的場所,包括“佇云庵”、“靜中觀”、“亦不二亭”等,反映出園主宗教信仰與園林營造密不可分的關系。“靜中觀”是東部建筑群的主要建筑,雖然面積狹小,但是空間層次豐富,景色幽深,富有禪意。劉禹錫詩中所寫的:“眾音徒起滅,心在靜中觀”,是“靜中館”庭院的思想主旨。“亦不二亭”的名字出自于《維摩潔經·不二法門品》,此公案意為不假語言文字,要得禪理,平凡直接就是悟道。
三、結語
明清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學宗教等社會因素,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留園的發展形成。筆者認為社會因素與設計形態是互通的,社會因素影響設計形態,設計形態又反作用與社會,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以留園為代表的江南私家園林的設計形態,是當時各個主流文化交織下的產物。同時這些園林的設計形態真實反應著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筆者認為若能科學的分析當下中國的主流文化特色,用世人理解的藝術形態加以表達展現,中國也能擁有具有中國現代特色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