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對于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下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受到了社會及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保障學生掌握文化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其他各個領域的技能知識,提升其綜合素養成為了現下教育機構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方向。而近年來,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推崇空前絕后,教育機構也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將民族文化課程納入教學規劃中,以期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所在的同時,為其的傳承與發揚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其中,琵琶作為中國優秀的古典樂器,其文化的傳承一方面代表了中華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音樂文化,另一方面也因其獨特、清脆、明亮的音色,帶給人們一種盛世的聽覺享受。但是從目前來看,現階段對于琵琶的演奏過程,絕大部分人將重心放在了彈奏技巧和樂譜演繹方面,但對于整體的節奏把握差強人意,影響演奏效果。鑒于此,教育機構將“琵琶”這門音樂文化課程提上學校的教育課程體系中,以期提升中學的樂感和節奏感,從而引起他們對于琵琶節奏感的重新認識,進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琵琶的演奏水平,發揮其獨特的魅力文化價值。
關鍵詞:琵琶教學;中學生;節奏感;重要性培養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215-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要求,進而給民族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中國作為擁有者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社會及人們對于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注度要遠高于其他領域,故此學校將民族文化納入教育的日常課程體系,其中對于古典藝術的投入最為顯著,究其原因是因為古典藝術與其他文化相比,它的藝術性較強,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琵琶作為古典文化中較為顯著的一種文化領域,在培養學生節奏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時代的浸染之下,表演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同時,如何保障學生琵琶彈奏整體水平的提升,成為了現下教育機構的重點和難點。
一、琵琶發展過程的相關概述
琵琶作為我國古典樂器之一,在傳承優秀古典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其獨特的音色,最主要的是在表演過程中,琵琶顯示出了與其自身樣貌不符的張力,可謂是一種極為特別的民族樂器。而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播過程中,琵琶貫穿了我國文明發展的各個時期,是古代音樂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經過不同時期數代優秀音樂文化演奏者的實踐、整理,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熟練的彈奏技巧,不僅能較大程度地發揮民族文化的藝術內涵,同時還推進了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對我國新時代素質人才的培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但是近年來,學校對于琵琶的教學,教育工作者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彈奏技巧和樂譜演繹等方面,忽視了對于節奏的教育,從而造成現下彈奏過程整體的節奏把控狀況漏洞百出,影響聽覺享受的同時,降低了琵琶文化的影響力,進而影響了學生對于琵琶文化知識的掌握度。
二、琵琶教學中加強學生節奏感培養的重要性
(一)掌握節奏是保障學生學習琵琶的基礎
現階段,我國的音樂課程體系中,教育機構大多以媒體的形式講授樂器,從而造成了學生對其了解的層面僅僅停留在表面,降低了其文化整體價值的影響力。換言之,當學校將琵琶提上日常的教學規劃時,學生對此類樂器的樂感還有節奏感處于一種模糊的意識認知中,對于此類樂器藝術的文化內涵更是知之甚少,故此在開展琵琶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從最基本的音樂符號開始講起,讓學生們了解在不同的音樂旋律下,此類樂器的變化過程,從而一步步了解琵琶演奏過程中節奏的變化,這樣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音樂的變化和節奏感就有自己的認知,能更好地融入琵琶技巧的練習中從而提升學生快速記憶樂譜的同時,幫助他們掌握琵琶教學的綜合內容。
(二)通過節奏開展教學過程,增強了教學感染力,有利于學生更快的掌握所學知識
近年來,快節奏的生活是當下生活的主旋律,因此對于當代學生而言,活潑、動力十足的音樂更加受到他們的喜愛,因此在琵琶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們可利用琵琶清脆、明亮的音色,在表演過程中將樂章按照一定的節奏演奏出來,引人入勝的同時,也增強了琵琶的動性和感染力,進而激發了學生對于樂器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去感知節奏感強的音樂,以增加學生的記憶力。
三、教學過程中學生節奏感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師缺乏對節奏感訓練的重視度
當前在琵琶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彈奏技巧和樂譜演繹等方面,忽視了對于節奏的教育,是造成學生節奏感缺乏的主要原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具有直接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在琵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不能盡善盡則,造成學生專業基礎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教學進程;其二,由于教師不能兼顧所有的學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現“優者更優、劣者更劣”現象的存在,降低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教師也會因此產生消極心理,影響教學過程;其三,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思進取,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一味的照本宣科,將琵琶的技能性訓練換成僵硬的技巧練習和樂曲的死記硬背,忽視琵琶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與時代流行藝術接軌的重視度,進而阻礙了學生節奏感的良好養成。
(二)學生對于節奏感的認知存在不足
從學生的發育過程來看,最適宜接觸音樂的時期是兒童時期,即通常在人的七到九歲為最佳時期,但是從目前來看,由于受自身家庭因素的影響,無法在最佳時期時打好技巧、指法、樂譜、節奏等多方面內容的基礎,從而導致在琵琶教學的初始階段,他們無法跟上老師的講課步伐,降低了對于琵琶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對于現階段學生而言,由于他們未在有效的時期內進行學習和記憶,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他們通常會以最原始的方式——死記硬背來跟上教師授課的步伐,雖然這部分學生掌握了大部分的專業知識,但是只要一到琵琶的彈、捻、撥的技巧實踐時,他們的整體節奏卻很低,未能真正把琵琶樂曲的藝術美感充分表現出來。長此以往,這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會受到強烈的沖擊,甚至出現厭煩心理,影響琵琶教學進度的同時,導致當下學生的整體節奏把握水平嚴重不足。
四、琵琶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節奏感訓練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于琵琶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琵琶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激發當下學生對于琵琶的學習欲望,故此對于整體的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學生的琵琶節奏感,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提高對節奏感的重視度,創建具備高效的創新型課堂,滿足學生對琵琶彈奏訓練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指導時,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琵琶教學的目標進行分解,同時有側重的對學生進行指導,保障每節課學生能理解和接受所授知識,以此來激發他們對于琵琶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的節奏感
(二)提高學生在節奏感訓練中的表現欲
在琵琶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發揮,故此教師可以適當的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比如琵琶彈奏比賽等,從而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在表演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彼此交流,讓他們互相汲取優秀的部分進行學習,同時還能讓自己和教師了解你自身的不足,便于后續教育工作的開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琵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具有顯著的地位,對其的訓練方式在唐朝時期更是白居易囊括為“輕攏慢捻抹復挑”這七字真言。故此,為了將琵琶獨特的音色發揮到極致,教師在進行琵琶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提高對節奏教學的重視程度,同時將音樂音調、音頻等多種元素綜合起來,規避過度追求技巧性訓練和樂譜記憶現象的發生,同時學生也應該提高對節奏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在訓練過程中,加強對琵琶節奏的聯系,以此來提升琵琶學習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