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要:非遺保護傳承日漸受重視,新時期只有讓非遺登上現代生活的舞臺,融入群眾、融入生活與生產,才可煥發其生命力。文章分析了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推動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非遺保護;現代生活;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266-01
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人們生活理念與方式正在發生劇變,傳統文化不斷面臨新文化的挑戰與沖擊,非遺面臨保護傳承困境。基于此背景,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緊跟時代,又能不失其本,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而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非遺保護需拓展新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也為新時期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就現狀來看,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極大變化,非遺賴以生存的土壤與空間不斷被壓縮,非遺保護傳承尚面臨諸多問題,如傳承人斷代、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但另一方面,隨著時代進步發展,非遺也必然能夠獲取新的生存之地,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需要推動其與現代工具、現代生活生產、現代消費與審美的深度融合,找到一條保護傳承新路,而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無疑是其保護傳承的重要路徑。
二、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是落實政策的需要,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根本途徑,更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現實選擇。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無疑更利于非遺的傳承與發揚,現代生活給非遺保護傳承帶來了現實土壤,只有深入生活,迎合公眾的價值觀念、生活訴求,才能夠讓非遺保護工作緊跟時代節奏,緊抓公眾需求,進而讓人們感受到非遺的文化藝術魅力。同時,非遺保護與傳承也賦予了現代生活更多可能性。非遺民族文化內涵豐富,通過對傳統的重新設計與轉化,能夠讓非遺重新融入日常生活當中,讓公眾看懂文化脈絡,領悟其中真諦,進而實現非遺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縱觀當前保護傳承較好的非遺項目,多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如長沙窖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等,而一些日漸衰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船工號子等,大多遠離現實生活。
三、推動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融合的策略
(一)開發產品,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文化產業新業態興起,非遺保護傳承可通過與文化產業結合等模式,開發文化產品,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具體可以傳統元素+現代表達的模式,設計出一批非遺與文化產業融合,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創意設計融合的非遺文化產品。如設計師高一強與非遺傳承人合作,以灘頭手工抄紙等非遺傳統技藝元素為創作素材,設計開發出“日用即道”理念的燈具、餐飲器具等生活用品,以現代藝術手法與創意形式向公眾展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同時,以創新方式推動非遺產品的使用與消費。如時裝設計師結合湘繡、銀飾等湖南省非遺項目,設計出極具傳統文化風格與時尚特性的服飾,通過傳統與時尚的融合,向更多年輕人傳遞傳統文化藝術魅力。
(二)活態傳承,把握文化根脈
非遺是極具文化特色的資源,在保護其完整性以及真實性的前提之下,應進一步加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非遺活態傳承,例如與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將非遺與文化旅游相結合,以妥善保護為前提,以非遺為核心,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推出精品旅游路線,對接旅游業態。其次,加強文化基地建設,重視文化生態,積極創建文化之鄉,如創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非遺傳承示范基地等,多措并舉實現活態傳承。
此外,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建立完善的非遺傳承基地以及傳承人帶徒授藝考核制度,明確傳承基地以及傳承人帶徒任務,力爭做到每個非遺項目至少有一名傳承人,并通過傳習活動資助模式、師徒傳承協議制以及傳承基地責任制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三)活動推廣,展現非遺魅力
首先,結合地方實際,組織開展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非遺展示活動,展現非遺魅力。其內容具體可涵蓋傳統技藝類、傳統表演內等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推動非遺融入公眾日常生活,掀起關注非遺、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潮。同時,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遺產日等節慶活動,開展系列非遺活動,通過民俗匯演、廟會、文化下鄉以及展板巡展等多種形式,實施非遺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活動,讓群眾對地方非遺資源與保護有更深的理解。其次,注重打造非遺活動品牌,如舉辦“戲劇節”等比賽活動,促使其成為全民參與的地方文化活動品牌,以品牌活動為載體,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非遺保護傳承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也只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融入現代生活,才可有效突破當前的傳承困局。我們必須大力推動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讓非遺“走出深閨”,也讓更多群眾接觸非遺、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當中,進而使非遺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