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宵
摘 要: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村落)來說,它的空間輪廓、村落肌理、街道格局、風貌特征、建筑物和構筑物本體都屬于村落形態保護范疇。
關鍵詞:歷史文脈;保護與傳承;體系;利益主體
0 引言
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村落)都是由城市(村落)形態與歷史文脈這兩大要素組成的,這是由其自身的構成要素和本質屬性決定的,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護和傳承古城(村落)歷史文脈、延續歷史記憶、展現人文精神。以下將以尤溪桂峰村的保護與傳承為例進行解析。
1 尤溪桂峰村概述
1.1 地理位置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東北部,且坐落于海拔550米的半高山谷地,屬丘陵地貌,村中因遍植桂花樹而得名。村落依山就勢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其格局坐東朝西,選址原理符合我國傳統村落堪輿選址理論,聚落依山就勢,前低后高,二溪環繞,為典型的“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
它始建于北宋,距今約有760多年,擁有省內現存保留最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遺跡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6月9日,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授牌大會上,桂峰村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殊榮。
1.2 氣候環境
桂峰村植被覆蓋完全,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17℃~19℃,年均降雨1650毫米。四季溫和濕潤,均可旅游。
1.3 經濟基礎
桂峰村有村民1200余人,土地總面積1593公頃,盛產毛竹、油茶、毛木耳、布朗李等經濟作物,同時黑山羊、山地雞等生態養殖業較為發達。
1.4 人文、民俗旅游資源
因北宋名臣蔡襄后人避禍于此,故而桂峰也稱蔡嶺。桂峰村滿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最出色的則是古建筑。目前,保有傳統街區建筑群面積2.6萬平方米,現存明清古建筑39棟,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大厝、后門嶺民居、后門田大厝等,同時完整地傳承了蔡氏家族祭祖、明清文禮傳家的民俗。
1.5 自然旅游資源
桂峰村目前設有多處觀景平臺,著名的“桂峰八景”就在此村中,如“印橋皓月”,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置身其間,仿佛看到桂峰過去那種繁華的景象,同時還享有“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等美譽。距離村子西面2公里處,坐落有“小天坑”,其中瀑布成群,怪石林立。
2 保護與傳承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不僅僅是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的任務,而是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搶救式的行動。我們不能繼續停留在政策層面的紙上談兵式的保護,應該以更高更宏觀的視角,把加強遺產保護同社會經濟建設結合起來,找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難的癥結,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以下是關于保護與傳承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的幾點建議:
2.1 保護性政策法規的日趨完善與先行
2015年5月7日,三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紅色文化村落)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為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例如,“第二十條歷史文化名村內的古建筑及其附屬構件應當實施原址保護,不得擅自拆除和遷移。
古建筑必須遷移保護的,應在本村落內選址遷移。外圍散落古建筑在傳統村落內實施遷移保護時,不得破壞傳統村落整體格局、歷史風貌和街巷空間尺度。
依法拆除的古建筑構件應用于歷史文化名村內其他古建筑的保護,不得遷移出本村或者流入文物市場。”
不斷完善的政策法規本身不但從不同角度對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進行了控制,也講明了保護歷史文化名村的一系列具體實施辦法,不再是泛泛而談。與時俱進的是將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區保護工作作為本級人民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這樣的保護責任機制更能驅使政府落實保護,而不僅僅停留在宣傳的層面。
2.2 媒體與公眾參與的逐步強化
倡導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前提,積極運用媒體平臺跟蹤歷史文化保護現狀的同時,歷史文化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保護、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借助網絡、報紙等平臺,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出謀劃策。
在社會文化層面,應注重歷史文化的再生,文脈的延續,以及培育有活力、有文化認同感的社交網絡平臺。
由尤溪當地政府牽頭,積極開展以弘揚尤溪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節,帶動福建周邊城市對尤溪桂峰村的認知和關注,從而帶動桂峰村的經濟發展,并利用這些資源對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保護和傳承。
與知名網絡平臺合作開發尤溪的旅游,把尤溪桂峰村打造成尤溪的特色旅游名片,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關注度。
2.3 平衡各利益主體
在復雜的利益主體相互作用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出現一定困難。政府希望達到地區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雙贏,桂峰村的居民希望維護自身的利益,開發單位希望通過地區開發達到收益最大化,社會大眾希望保護歷史文脈、歷史建筑等公共資源。在多個主體的利益訴求不一致的現狀下,在制度設計上應有更周全的考慮。尤其對于產權私有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應在明確業主保護責任的同時明確相關的權利,引導業主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梢钥紤]建立對桂峰村的文化遺產線索的修繕資金申請、修繕規劃要求、完善補償機制等,多方面制定細則,保障文化遺產業主的合法權益。
3 結語
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村落)來說,它的空間輪廓、村落肌理、街道格局、風貌特征、建筑物和構筑物本體都屬于村落形態保護范疇。
村落形態和歷史文脈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村落形態既是歷史文脈的外觀表征,也是歷史文脈存續的物質基礎和評價依據,作為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歷史文化名城(村落)的保護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現代、創造未來。
參考文獻:
[1] 倪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空間發展研究——以淮安故稱為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8(3).
[2] 阮儀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呼喚“理性回歸”[J].城市觀察,2011(0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