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彤
摘 要:《羅丹藝術論》是一部非常獨特的藝術理論專著。在不斷創作的道路上,羅丹也在不斷地思考藝術理論。他對待藝術有一顆熾熱的心,他用創作讓世人看到了藝術化了的自然世界,在繼承古代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羅丹;美學;攝影
《羅丹藝術論》這本書是羅丹在晚年的時候回顧自己一生對藝術追求的感觸。從他的言語中,筆者能感受到這位法國偉大的藝術家對后代年輕人關于藝術思想、藝術精神的期望。僅在囑詞部分他就用了14個“真”表達了對藝術的真摯感情。筆者感受到的“真”有三點。首先,作為攝影專業的學生對待攝影藝術要有一顆真摯的心,也就是我們攝影師的人格道德。越來越多的攝影師為了經濟利益,拍攝假新聞,擺拍照片,甚至還有所謂的藝術攝影師用荒誕的攝影來展現空無的概念,這些不當的行為是在扭曲攝影藝術,更是對藝術的不尊重。其次,真正的藝術作品是在傳達生活中的真善美。藝術美來源于真實的現實世界,是藝術創作的根源。我們要用藝術創作的手段將真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這里不是裝腔作勢,而是創作者的有感而發,觀察到生活中的真實,結合自身的真情實感,將自己的感悟融入藝術作品中。這樣的藝術創作才能迸發出真善美。羅丹一直在告誡我們,真理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真理一定是穩操勝券的。在關于美的定義中,羅丹有自己的感悟。他認為在藝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档略赋?,人類對丑的認識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藝術家要有化丑為美的能力。這里的“丑”可能是外表的丑陋,也可能是人格道德的丑陋。但是眾人眼中公認的丑在藝術中也可以變成美。我們要學會發現,要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即使是丑的東西也可以用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它的“美”。
“虔誠地愛你們的前輩大師吧?!边@是羅丹給我們的囑咐。傳統給了我們邁向成功的鑰匙,但有了鑰匙還不夠,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尋找新的道路。沿襲前輩們的精髓,是我們學習的第一課。就拿攝影專業來說,相比繪畫等其他藝術,攝影僅僅誕生了170年。但在這170年的時間內,就有無數的攝影大師等著我們去研究學習,僅僅看幾本有關攝影史的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抓住攝影的重要歷史節點以及歷史背景,以具體的攝影師為點進行學習,深度挖掘歷史上優秀攝影師的技法和思想。羅丹認為:“第一要知道動作是這一姿態到另一個姿態的過度?!痹跀z影中即偉大的法國攝影師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布列松認為攝影是繪畫的速寫,是憑借直覺完成的,不可以再次修改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在不斷翻新。羅丹列舉了呂德《納將軍》這個雕像來告訴我們他對于藝術動作的理解。無論是雕塑還是攝影都需要反映客觀現實生活,我們必須抓住藝術動作并且找到恰當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在動和靜的交叉點上,抓住客觀事物變化的某一瞬間的動作,并且用藝術手段將它創作出來。攝影是在二維平面進行創作,所以更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動作發展到運動的頂點,因為頂點意味著靜止,無法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最佳的瞬間應當是即將到達頂點前的那一刻。也就是羅丹指出的前后事物銜接的時間,便會看到一個動作完成的過程。
羅丹在“素描和色彩”這一章節指出:“凡是裝腔作勢,搔首弄姿以炫目的風格,必是壞的?!彼辉購娬{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來源于大自然存在的真實事物。我國古代著名畫家顧愷之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他強調繪畫需要“以形寫神”。南齊謝赫在繪畫六法論的第一條就是“氣韻生動”。羅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內容與形式統一的重要性。他在創作巴爾扎克像的時候,為了表達對這位大文豪的敬意,跑去他的家鄉搜集他的信息,問過了裁縫,還特意找和巴爾扎克類似的模特進行視覺觀察,在思索許久后,確定下巴爾扎克身穿睡袍漫步構思寫作的神態。在長達6年的創作中,他反復創作雕塑作品。即使當時的法國文學協會無法接受羅丹為巴爾扎克創作的雕像,但事實證明優秀的藝術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隨后人們發現羅丹的《巴爾扎克像》是雕塑界里程碑式的作品。他正是使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才有了傳世之作。藝術家的主體性特征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首先,每個藝術家生活的環境和成長的經歷不同,造成了他們對生活理解的差異性。這是每個藝術創作主體的差異所在。其次,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辛勤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了藝術家的烙印。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不可重復的特性。相比于其他事物具有生產規格和標準,藝術創作完全是相反的,是沒有標準化可言的。哪怕是取材相同的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是具有其主體性的。例如,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大家在20世紀20年代共游南京秦淮河,共同寫下了《槳聲燈影下的秦淮河》。朱自清的文章真摯樸實,而俞平伯的散文細膩感人。各自鮮明的風格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創作也會存在巨大的差異。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被物質世界所包圍,一些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道路上停滯不前,只是為了功利而創作。羅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藝術創作者在思想上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獨立精神,并且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創作藝術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讓欣賞者獲得美感,羅丹用自己的行動告誡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美,可能這種美在當時的環境中不被人們接受,但是時間能夠證明。想成為一名藝術家,首先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無論是藝術攝影之父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還是“決定性瞬間”理論的提出者亨利·卡迪爾·布列松,他們都有善于發現美的能力,他們的這種能力是多方面的只是造就的,并且還具有高超的攝影藝術技巧。通過對《羅丹藝術論》的學習,不僅掌握了美學,也是對攝影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離不開藝術創作者。只有藝術創作者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才能豐富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 傅雷譯.羅丹藝術論[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