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
摘 要:本文旨在以明代畫家文徵明的山水畫為切入點,通過仁智之樂、格物致知、萬物平等與依仁游藝等部分對文徵明作品中的儒家因素進行分析,總結文徵明繪畫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儒家思想。
關鍵詞:文徵明;山水畫;儒家
在中國古代,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主要也是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士大夫等,而這些知識分子所作的藝術作品,自然會與儒家思想有著一定的聯系。儒家的藝術是建立在仁義道德上的,是以人的教化為主要前提的。中國畫中重視人品的傳統,本質上就是以修身為本的儒家核心思想的體現,可以說,儒家的修身養性就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不同之處。
1 文徵明的儒者本色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出生在長洲德慶橋曹家巷。年輕時,他向吳寬學習寫文章,向李應禎學習書法和研究詩詞。后來,他又在沈周的指導下學習繪畫,精通詩文書畫,與同時代的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他在思想上是一位真誠的儒者,可以從其一生的所作所為得知。如同在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文人一樣,終其一生他都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希望自己能為國家效力。繪畫是文徵明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對自然山水的客觀描繪,以繪畫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性格,將自然之美與人格之美聯系起來,這不僅是對其自我精神的一種修養,也對那些欣賞其繪畫作品的人起著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這也就實現了儒家修己立人的旨意。而由這種修身樹立的仁智之樂、格物致知、萬物平等、依仁游藝等觀念在中國繪畫史上的不少山水畫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2 文徵明山水畫中的儒家思想——仁智之樂與格物致知
儒家把“仁”的美與“天地之大德曰生”聯系起來,從天地萬物生命的源頭來看“仁”“美”。文徵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吳中度過,因此他的繪畫題材大部分都是江浙一帶的山川園林、太湖、洞庭山等。比較貼近現實生活,伴隨著一種美好樂觀的明朗格調,從不同程度反映出擁抱自然、熱愛家鄉的生意之美。歌頌了其朝夕相處、反復游覽的吳中山水,以巧妙的藝術手法,對吳中山水作了細膩生動、詩情畫意的描繪,將靈秀的吳中山水呈現于繪畫中,如《石湖清勝圖冊》、《洞庭詩畫》卷、《寫景山水冊》、《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等。
“格物致知”之說,“格物”不僅是認真細致的觀察研究,也是理解事物的客觀規律,最重要的是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狀態,即孔子所謂的圣人之境。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不單體現在畫論上,也在中國的繪畫中得到了很好的顯現。尤其在文徵明的“細文”風格的繪畫作品中也能傳達出格物致知的精神,他對物體的細致觀察、理解與提煉,才能精微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情感。《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文徵明與好友在江蘇無錫的惠山泉文會品茶的情景,畫面以截景的方式構圖,以茅亭茶會為焦點,在深山密林中,兩人在亭內井旁靜候觀泉,幾個侍童在一旁忙著沏茶,整幅畫山石的輪廓結構以細長線和短粗線勾勒,再用干筆施以短而細的皺法,對樹木、茅亭進行工謹精致的刻畫,使其形態顯得十分具象寫實。松柏的造型嚴謹,樹干以儲石色烘染,通過深淺的變化來表現樹的結構,樹葉的點葉、針葉畫得工致而有層次。作品既展現了茶會環境的客觀形態,又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使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文人茶會的藝術情趣。
3 文徵明山水畫中的儒家思想——萬物平等與依仁游藝
人與自然如何相處,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最基本的內涵。人與萬物都是平等的,體現了一種博愛精神。《松壑飛泉》是1527年至1531年文徵明從京師歸家后所畫,花了4年時間完成。整幅畫面堆疊了緊密的山體與飛泉,留白極少。上半部分的高山流水暗示高風節操;下半部分眾人或立或坐于松林水旁,畫意可能與雅集唱酬有關。畫中的點景人物,將人的生活與自然山川結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個人與自然相融合、相統一,可居、可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無論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還是萬物平等的情懷,歸根結底都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具體體現。“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左右,為好友華夏所創作的《真賞齋圖》中,文徵明重點并不在于表現齋室的建筑如何雅致獨特,而是有意根據齋室、別號之名的寓意來突顯主人的品格。通過室內景物,如畫中的室內陳設、古玩、書籍等。同時,也渲染建筑的外部環境,如景觀、樹木、蕉竹等,從而構建出一幅經典的園林山水畫。形式簡而秀雅,沒有復雜的圖像結構及多層次空間的表達。作品由背山臨水的草堂書齋為主題展開構圖,周圍環繞湖石假山和松柏翠竹,營造文人理想中雅逸的生活“凈土”,鮮明地傳達出主人的志向操守、人品德性。畫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人的精神氣質,用筆墨去展現生命的本質之真,用心去看、去聽、去感受自然萬物,再通過筆墨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升華、表達出來。
4 結語
無論是從時代文化背景,還是文徵明的交往對象以及繪畫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儒學對文徵明的深刻影響。在他的繪畫藝術中,儒家思想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沒有縹緲的虛幻之氣,也沒有清高絕俗的玄奧,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注。在筆法上,大多以中鋒用筆,體現了儒家的正直與正氣,平淡清雅的畫風也與儒家貴本尚質的思想是一致的。從大山大水到一草一木均可入其畫,哪怕是平凡之物,也可從中窺見畫者心中的朗朗乾坤、浩浩之氣,所謂致廣大于幽微之中,這種對世間萬物發自內心的欣賞,通過筆墨呈現于畫上,正所謂“以我手寫我心”,把對平凡生活的感受上升為對生命的一種體驗,體現了儒者的仁學關懷。儒者的“仁”不僅是內心的修養,也表現在對人、對物的關愛上。通過對文徵明的研究來審視中國畫,不僅是山水畫,在人物畫、花鳥畫、書法等中國藝術中,修身的特質都是貫穿其中的,這也是中國畫注重意境、品格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