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娟
摘 要:江漢平原皮影藝術作為我國皮影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其雕刻工藝、操作技巧、唱腔及文學內容都代表了楚漢文化藝術的縮影。對江漢皮影藝術表演、圖案紋樣、傳統制作手工藝的研究,在弘揚中華傳統藝術的同時為其傳承和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江漢皮影;傳承;工藝
江漢平原皮影在歷史上久負盛譽,民間流傳有婦孺皆知的民謠:“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墻壁),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足見江漢平原皮影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江漢平原皮影造型夸張、刻制精美、色彩明快,受當地漢調、楚調、荊州調、漁鼓等戲劇臉譜、服飾等影響,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皮影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流行于天門、云夢、仙桃(沔陽)、孝感、潛江、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黃陂、漢川、應城、黃岡、谷城、均縣等地。
1 江漢平原皮影的發展概況
1.1 形成與發展
江漢平原皮影的萌芽大約成型于宋元年間。因地域特點,歷史流派較多,在皮影造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分“大影子”和“小影子”,又稱“魏譜”“門神譜”。“魏譜”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門神譜”流行于漢口、云夢、黃岡、黃石一帶,一般影人身高一尺半左右,用牛皮雕刻,頭帽分離。
1.2 鼎盛時期
江漢平原皮影戲在元、明時期因其唱腔以“漢腔”“楚腔”“秦腔”和“川腔”為主,也含有荊楚民間小調,故被稱為“彈戲皮影戲”。至明末清初,潛江、沔陽一帶形成自己獨特的“影子”“表演”“詞格”及“歌腔”“筒子腔”等審美特征。
2 江漢平原皮影的種類
2.1 臉譜類
江漢平原皮影中,有多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會出現雷同的情況。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征是“千變萬化”的。每種臉譜造型,又可分為面、眼、眉、鼻、皺紋、口、須等。面部造型有馬面、國字面、田字面、目字面、滿月面、鵝蛋面、瓜子面、橄欖面等,面部造型豐富。
2.2 盔帽類
江漢平原皮影影偶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如九龍冠、紫金冠、鳳冠、如意冠等;盔、巾、帽類有王帽、變王巾、風帽、金相貂、天官翅、金撲頭、射馬盔、發巾、文小生帽、寶塔道帽、掌教道帽、四觀道帽、和尚帽等。
2.3 衣裝類
江漢平原皮影影偶的服飾款式紋樣與戲曲服飾基本相同,皮影服飾樣式雖不及刺繡戲服華美細膩,但采用少量符號亦能代表豐富的內容,同樣具備甄別人物身份的功能。
2.4 動物神獸類
江漢平原皮影影偶的制作中多以動物的造型體現角色的特征,甚至直接讓神獸鬼怪等作為角色出現。常見的動物類有龍、鳳、虎、豹、猴、豬、雞、牛、馬、蛇等動物類別,主要分為現實類動物和精怪類動物。
2.5 道具類
江漢平原皮影戲中的襯景、道具形式多樣且各具特色。每一場戲,每一個場景都有不同的襯景道具,在皮影雕刻中主要有景片類,如亭臺樓閣、宮殿府第、地獄天堂、書房庭院、車、船、轎等;室內陳設類,如龍案、帥桌、相桌、堂桌、官桌、供桌、裙桌、八仙桌、石桌、龍椅、繡花椅、衣柜、書架等和道具類,如城、橋、車、輦等。
3 江漢平原皮影的人物分類
江漢平原皮影戲種類繁多,行當分類自成格局。一般來說,一擔皮影箱內一般人物頭子有粉臉、須生、老縱、老丑、中丑、小丑、紅臉、黑臉、雌雄臉、皂臉、雜花臉(紅、綠、黑)番將、番王、女帥、正宮、西宮、鳳冠、公主、小姐、狐尾(番女)女戰盔、丫鬟、道姑、搖旦、女縱、正旦、老鳳冠、女黑臉、女紅臉。
4 江漢平原皮影的基本特征
4.1 高大粗放的外形
江漢平原云夢的皮影尺寸為10~55厘米,而江漢平原“大影子”皮影均為73厘米左右的大影偶。頭身的比例約為1∶5。這種比例的運用夸大和突出了面部特征,而且整件影偶并未顯得大小失衡、頭重腳輕,反倒是饒有意味。
4.2 造型獨特
江漢平原潛江湯格皮影的造型比例十分優美,一般皮影人身和人頭的比例通常是7∶1,而湯格皮影的影身和影頭比例約為7∶2。如果不是戴帽的皮影,影身和影頭的比例約為9∶2。帽子特別高,如戴元帥頭盔的皮影則影身和影頭比例不到7∶2。在人物面部三停(上中下三停)比例的處理上,湯格皮影也是獨具一格的。人面比例為“三停五眼”,湯格皮影將影頭三停的處理和人面部三停的天門皮影藝人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形成了特征鮮明的影偶雕鏤風格。
4.3 色彩艷麗
江漢平原皮影敷彩所用之色非常簡單,實際上只有三種,即紅、綠、黑。但色彩搭配講求在簡單中求繁,不做同類色、近似色、鄰近色的搭配,也不做色彩之間的互調。有時運用色彩對比方法,通過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對比來增強畫面色彩的醒目感。
4.4 主次分明
由于江漢平原人民淳樸、豪爽的性格特點,江漢平原皮影現存的劇目多為武戲,影人造型質樸、潑辣,設色也顯示出一種積極、熱烈的色彩心理。藝人靠本能的色彩直覺輕易地把握了自己所要表現的色彩的本質特征,然后毫不猶豫地進行大膽的夸張和表現。他們大膽地運用這種帶有鮮明的民間美術特征的形式,創造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
5 文化藝術特征
5.1 民俗文化特征
江漢平原天門皮影中無處不彌漫著楚風遺韻,具有濃烈的地方風情和鄉土氣息,所傳唱的劇目大多是反映勞動人民揚善懲惡、憤世嫉俗和追求美好愿望的,劇詞、皮影造型等也融入了許多與當地民俗風情相關的藝術元素。
5.2 地域文化特征
江漢平原地區部分影偶頭部能與帽子分離,眼睛、眉毛采用正面的表達形式,人物的須發少數用皮刻而成,胡須多數使用真發或馬鬃等;全身設有11處關節和2~3根操縱桿(文2武3)便于耍弄,影偶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斗等各種姿態,操控前臂、手掌與手指的關節還能做出指點,打躬作揖的動作。這說明江漢平原民間皮影藝人不僅重視影人的動作表現,而且極為重視手勢的感染力,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 孫建君.中國民間皮影[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2] 吳良忠.中國皮影[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