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地方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有利于畢業生創業。由于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眾多,畢業等于失業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大學生創業無疑開拓了一條嶄新的就業之路。各大高校作為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應順應當前的經濟形勢,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理念的教育與培養,及時探討新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人才,減輕當前的就業壓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業;地方性;教學體系
隨著全國范圍內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式各樣的初具雛形的原創商業模式、原創產品脫穎而出,這不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體現了當代高校的科學引導和組織管理能力。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地方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有利于解決地方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由于大學生在入學時就被強調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在工作時缺乏實踐經驗,并不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做不到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地方高校由于地處偏遠位置,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是既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又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潛能的工藝設計的復合型人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應與實際相結合,從企業的人才需求出發,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著力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地方性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有效地實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也是解決地方性設計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對策。
1 創業教育欠缺
所謂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大學生畢業后,能夠走上社會進行自我創業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10月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新創業技能和創新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我國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加強學生和教師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而創新創業教育在學生進入設計高校時就應該納入教學體系,但我國藝術設計高校仍是停留在就業教育的階段,很少有高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導致學生對創業方面的意識、知識、技能欠缺。就我們藝術設計專業來說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地處偏遠,雖然許多政策國家早已頒布出臺,但還是不能具體落實,創業政策不配套,應根據地方性高校的特點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選擇更加合適的教育路徑。
2 創業隊伍不合理
目前,許多學生在創業中都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選擇與教師、同學以及親戚、朋友,甚至是拉投資和其他人一起創業,但是就目前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些學生雖然創新意識強卻缺乏社會工作經驗,而老師、其他投資人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主要活動卻局限于教學環境中,導致創業團隊整體缺乏經驗,對于市場發展定位、公司管理等問題還是很難解決。創業隊伍中沒有社會經驗、工作經歷豐富和市場眼光準的人員,創業將很艱難。
3 教學觀念發展的需要
創新創業教育引導下,地方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路徑研究是針對目前一些受地方性限制的高校設計專業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往往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然而,實踐教學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占據主體地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不應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而更應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觀念與教育模式。因此,作為高校以及高校的創業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精神和要求,要高度重視、統籌規劃、精心組織,把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做實、做好。
創新創業為導向的地方性高校工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有利于畢業生創業。由于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眾多,畢業等于失業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創業無疑開拓了一條嶄新的就業之路。各大高校作為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應順應當前的經濟形勢,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理念的教育與培養,及時探討新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人才,減輕當前的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 馮陽.學分制下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2] 劉志,張宗登,楊勇波,田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實踐研究——以湖南工業大學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3] 李淑珍,周永凱,田紅艷,馮紹森.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
作者簡介:孫妍(1979—),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講師,多年從事藝術設計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