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馮雅可
青白江區創新實施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黨組織建在網格、黨員活動在網格、治理落細在網格、服務下沉在網格
2017年以來,青白江區彌牟鎮白馬村黨委以“黨建+院落+治理”為基本理念,通過創設“白馬鄉村驛站”,將“黨的建設、村域治理、民生服務”等功能下沉到院落,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在引領和帶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進程中,進一步彰顯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實踐案例。
彌牟鎮白馬村地處青白江區西南面,轄10個村民小組,27個院落,3000多人,是典型的散居院落村。過去只有一個黨群服務中心,村民辦事需穿過一個鐵路涵洞,甚至還要在貨運大道上逆行一段路程,不但耗時長而且安全隱患大。
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白馬村黨委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和黨建品牌建設,以散居院落為網格主體,在院落間連接地帶設置了4個“白馬鄉村驛站”,將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延伸至驛站,下沉服務事項20余項,為村民提供證件復印、資料代交等18項免費代辦服務。過去是群眾上門找干部辦事,現在是干部到群眾家門口服務。
“你們發這個遙控器給我,就是發一個‘兒子’給我,讓我很安心。”80歲的村民包昌明是獨居老人,兒子在云南工作,他口中的“遙控器”其實是“白馬鄉村驛站”搭建的集緊急呼叫、治安巡邏、扶危助困于一體的“驛鍵呼”應急報警系統,每戶村民都有一個,遇到緊急情況按下按鈕,驛站立刻響起報警聲,24小時值守的村干部將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不僅如此,驛站還搭建了“蓉歐+”便民服務超市,讓村民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到進口的歐洲“零嘴”。村民若想串個門,還可以搭乘集農業觀光、治保巡邏、便民出行于一體的“驛公交”免費服務車。隨著驛站服務功能的擴展,白馬村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信號全村覆蓋,村民可以在田間地頭、林盤廣場及家中享用免費WIFI。
不到一年時間,黨群服務中心與“鄉村驛站”構建的“1+4”便民服務格局徹底改變了白馬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拉近了干群感情。“干部就是要當老百姓的服務員,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去。” 彌牟鎮黨委副書記陳力一語點破白馬村黨委的創新舉措,“我們的黨建服務工作不但要做‘最后一米’,還要盡可能讓服務更加便民,真正實現‘5分鐘服務圈’。”
在白馬村,受益的不僅僅是尋常百姓。隨著白馬村產業孵化園功能下沉至驛站,全村私營個體企業主都能在此享受到電子商務、政策指導、融資融智以及勞務、保險、工商、財稅等相關服務。驛站還協調專業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后村民的返聘工作,有效解決個體農戶生產規模小和土地流轉后村民就業難等問題。并舉辦“微黨課”“驛課堂”,為村民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宣傳、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白馬鄉村驛站”讓村民不出一分錢就能享受到各種有針對性的服務。

“白馬村驛站”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圖/廉鋼
將服務功能下沉,再將服務外延擴展,探索始終沒有止步。白馬村黨委以“白馬鄉村驛站”為中心,先期完成驛站周圍院落環境整治,開展違章建筑規整和拆除專項行動,改善驛站周邊環境。按照“一個驛站配備一個小廣場、微綠地或微游園”的方式,完善了全村院落、村道、驛站小廣場路燈設施和光彩設施配套,讓村民茶余飯后有了活動休閑場所。
最近一段時間,2號“白馬鄉村驛站”旁的竹林地正在改造,整合現有林盤、綠化資源,將打造成白馬“森林公園”。“今年8月,村民就可以在家門口逛公園,村里的年輕人耍朋友也有去處了。”在白馬村黨委書記孟天勇看來,只有考慮到群眾方方面面的需求,這個村才會充滿活力。
行走在白馬村,潔凈的村道從綠色稻田間蜿蜒而過,農戶家門前竹林、鮮花、水渠、健身園地構建了小景觀,好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村干部做了這么多實事,我們當然要以行動來支持。”白馬村四組老黨員陳道賢把自家門前的“黨員責任區”打理得井井有條,誰能想到這片小花園過去只是一叢亂竹林。在她的帶動下,附近村民已經把保持房前屋后的整潔美觀當成了一件大事。
這便是白馬村黨委推進“零盲點”院落治理的成效。“加強干部服務的同時,我們更希望增強村民的集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讓村民當家作主。”孟天勇介紹,白馬村依照有利于黨員集中、有利于開展活動、有利于組織動員、有利于參與治理、有利于管理服務的原則,以4個驛站輻射范圍,設4個片區黨支部,對已征地拆遷的一、二、三組單獨設立1個片區黨支部,所有黨小組都對應建到院落。
同時,白馬村黨委定點在驛站小廣場組織開展“黨員帶頭干”“義務勞動日”等活動。創辦“驛夜話”,利用村民晚上7點至8點的時間,由院落黨組織在小廣場常態組織村民議事,變“要我議事”為“我要議事”,既豐富了村民茶余飯后的文化生活,又聚焦解決村民普遍關心的共性問題,充分調動了院落村民議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為了完善白馬村四組院落自治管理服務體系,本著全組院落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原則,經全組村民充分協商一致達成本制度。”白馬村四組湯家院子院落治理公示欄上,詳細羅列了第三方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為院落提供物管服務的具體事項,其中包括每戶每月5元、每季度繳納一次物管費等細則。“怎么管理、交多少錢都是村民自己投票決定的。”孟天勇說,目前白馬村正積極培育和引進社會組織參與村級管理,湯家院子的實踐起了示范作用,因為是村民全程參與議事,物管費繳納率達到了100%。
如今,在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與黨員先鋒模范帶動作用下,白馬村形成了人人促和諧、戶戶謀發展的濃厚氛圍。“有話向黨說,有事好商量。”書寫在陳道賢房屋外墻上的這句話,正是白馬村群眾自治新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