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江油市緊緊扭住調動群眾主觀能動性這個關鍵,以互促共進為路徑,探索建立新型群眾自治體系
“以前恒瑞愛家小區車輛多、地方小,還經常有外來車輛出入,但自從群眾自籌安裝了汽車藍牙進出自動管理系統后,車輛的管理更加規范了。”中壩鎮天寶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芳說,小區的車輛管理問題能得到解決,得益于江油市開展的“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工程。
三合鎮迎賓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建也深有體會:“聯戶共建就是好,五聯公約來指導,十星聯評來比較,一說環境聯治好,二說平安聯創好……”這首由他創作的《聯戶共建之歌》,在迎賓社區家喻戶曉。他說:“歌詞唱出了我們社區群眾自治的新常態!”
自2014年推出這項創新舉措以來,江油市全方位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激發群眾多渠道參與共建,并在服務群眾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教育和引導,創造了地方善治與共享發展的“江油模式”。
天寶社區是江油市最早開展“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的社區之一。6月21日,記者前往位于天寶社區的恒瑞愛家小區看到:道路打掃得干凈整潔、車棚內車輛擺放得井然有序、綠化帶里樹木茂盛、鮮花盛開在綠油油的草坪間,進出的車輛實行了電子化監控,居民也熱情地打著招呼,鄰里關系和諧融洽。
然而,在十多年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恒瑞愛家小區是一個既有商品房又有破產企業安置房的一個綜合小區,因小區人員復雜,物業公司管理不善,以前丟自行車、摩托車的事件時有發生,常引發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陳芳介紹說,最糟糕的時候有50%以上的業主不繳納物管費。社區多次進行協調無果,物業公司入不敷出,最后只有退出管理。
“很長一段時間小區無人管理。后來,我們走訪了解了小區居民的想法和意愿,征求了小區黨員同志的意見后,由社區牽頭,在小區召開了業主大會,選出了業主代表,成立了單元化聯建居民小組并推選出居民小組長。”
在居民小組長王一平、副組長徐建平的牽頭下,小區成功向房管局申請到部分房屋維修基金,重新安裝了攝像頭、乒乓球桌、健身器等設施。“后來,居民小組經過討論并與業主商議統一意見,由居民小組代表所有業主自行聘請門衛和清潔工,小區的物管費也由原來只能收取到一半變為現在129戶能收到128戶了。”陳芳說。
天寶社區共建立了24個聯建居民小組、73個聯建單元。每個單元的居民根據本聯建單元實際,重點從老黨員、致富能手中推選出一名“中心戶長”,負責統籌協調本聯建單元聯戶開展“環境聯治、平安聯創、困難聯幫、致富聯帶、新風聯樹”。
陳芳很欣慰,自從單元共建后,小區的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居民的心也更齊了,文明程度也大大提高,大家對小區“家”的意識也愈來愈強了。
抓住社會的微小單元、微小細胞,天寶社區的做法是江油市推進“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截至目前,江油市根據“人員相熟、地緣相近、產業相似”的原則,將每2-10戶劃為一個聯建單元,全市共建起兩萬多個聯建單元,實現了4094個村(居)民小組全覆蓋。
“黨員干部作為普通居民參加聯戶共建既要為大家服務好,又要以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做得更多、更好。這項工程的實施,為我們基層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找準了方向,為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供了舞臺。”這些年來社區治理的工作實踐讓陳芳十分感慨。

大康鎮星火村開展“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集中評比活動 供圖/江油組
居住在北二社區74歲的老黨員程志蘭,是北二社區第手牽手、心連心”,把事關群眾利益的問題解決在“最后一公里”。
二黨支部第一黨小組組長,也是第二居民小組第七聯建單元的小組長。“當初,我們這個單元被北二社區黨總支定為社區試點,社區讓我帶領我所在的聯建單元為整體推進惠民工程闖出一條路來。”程志蘭說,“然而,我們是開放式小區,沒有圍墻和物業管理,人員結構復雜,治安狀況不佳,衛生環境差,可以說是集臟、亂、差于一體”。
這項工作怎么做?一開始程志蘭心里并沒有底。“后來,我仔細看了關于聯建工程的文件,明白了這項工程就是要讓黨員示范帶動,喚醒居民的自治意識,主動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
于是,接到任務的她,首先摸清了自己所在聯建單元的情況,并開始挨家挨戶進行宣傳。程志蘭回憶說,當年78歲的老黨員楊萬蘭告訴她:“確實是看不慣了,是應該改變一下,不為別人就為自己。社區把我們選為試點,就是爭口氣也要把這項工作做好,這是惠民的大好事。你帶頭,大膽干,我支持你”。
隨著楊萬蘭、姜春蘭等老黨員的主動加入,掃落葉、撿煙頭、拾果皮……越來越多的群眾自發參與到維護小區環境的行動中來。通過每周一次的居民集體整治與維護,程志蘭所在的第七聯建單元地面干凈程度有了很大改觀。
這一“輻射效應”也帶動了北二社區的其他聯建單元。“隨著聯建工程在社區逐步推開,群眾普遍反映周邊的環境衛生搞好了,居民的治安防范意識增強了,鄰里更團結互助了。”
在江油市,已有7000多名黨員干部深入聯系單元和聯建戶進行指導,帶頭參加“五聯創建”,與群眾“面對面、
在迎賓社區第五居民小組第三單元小組的一樓樓道墻上,白底藍字的“單元小組活動評比公示欄”特別顯眼。公示欄上沒有常見的勾和叉,而是用紅色的五星標志先進,藍色圓圈標識后進。
劉建介紹:“為了讓群眾互相監督、互相提高,每月會由社區聯系干部、居民小組長、居民代表對聯建戶進行一次評比。‘五聯創建’某方面表現好就得一顆星,年終評選時,獲獎者還會得到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評比表現差的,設置曝光臺,公布姓名、公開通報,讓他們‘紅紅臉’,促進整改。”
劉建回憶,當初開展聯戶共建才兩個月,就有得到差評的聯建戶來求情:“不要公布我們嘛,好沒面子喲,下個月一定做好!”有的后進戶表示愿意改正,但被打了紅叉又不好意思,所以就改用藍圈了。
知榮辱、受監督、促整改,“三級聯評”這一舉措有效激發了當地居民的自主自覺意識,增強了群眾參與共治、共建的內生動力。為讓考評更具有操作性,迎賓社區還將《五聯公約》細化為“十星聯評”,組織開展“十星文明戶”評比,由社區推選出德高望重、辦事公正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組成“十星聯評委員會”,每季度評出居民小組里的“全優戶”,每月評出社區“特優戶”。除了執行上級規定的激勵辦法,社區還采取自籌與尋求贊助相結合的方式對優秀戶予以一千元以下的獎勵,激發群眾參與考評監督的積極性,增強居民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
“‘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工程是指導我們基層黨組織開展群眾工作、走好群眾路線的制勝法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有力有序將工程加以推進,使社區黨組織凝聚力得到加強,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和諧社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劉建的一席話,道出了“單元化聯戶共建共享”這一基層治理模式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