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范宇
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著力點,瀘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正在形成,德治水平初見成效
2016年11月29日,全省第一個家風館——德馨館在瀘縣正式開館;2017年5月4日,瀘縣“學英雄·樹新風·愛家鄉”文藝巡演活動在玄灘鎮拉開序幕;2018年5月26日,一堂關于《朱子家訓》的家風課在瀘縣石橋鎮銀朝村道德講堂舉辦……近年來,有著優良家風傳統的千年古縣瀘縣,深入開展“龍城好家風”主題道德實踐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落細、落小、落實,春風化雨、根植人心,營造起家庭家風傳承的“小氣候”和社會優良家風的“大環境”。
“夏氏一族,父賢子孝,兄友弟恭;習儒家之學,傳孔孟之道……”得勝鎮白象村村民夏廷文的家門口豎立著這樣的家訓,這一家訓深深地熏陶著夏廷文一家。在他看來,正是優秀的家風傳承讓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好的家風,香遠益清,村民們也給予夏家高度評價:家風優良,父慈子孝。
像這樣的家訓,在白象村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它們就像一口口泉眼,成為村民們汲取優秀家風文化營養的活水之源。
在得勝鎮仁和村,村民則將家風、家訓融入花燈表演,以此來傳承優秀家風文化。“得勝花燈是一種以舞為主、演唱為輔的群眾性民間舞蹈,已有300余年歷史,2010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仁和村黨總支書記徐建波說,“花燈表演,深受村民喜愛,唱花燈,看花燈,幾乎已成為大家農閑時的主要娛樂方式”。仁和村在花燈表演中融入家風家訓的內容,讓村民在觀看花燈表演時接受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熏陶,可謂一舉兩得。

瀘縣玉蟾街道快板“話家風”供圖/瀘縣縣委宣傳部
“情韻花燈·樂善得勝”在仁和村已深入人心。村民梁文慧對此感受頗深,她告訴記者,村里成立了仁和花燈表演隊,而作為隊員之一的她,不僅經常參加文藝表演,還組織創作,將家風家訓內容編排進花燈表演中。梁文慧坦言,以前閑暇時間更多是用來打麻將、玩手機,而現在卻用來編排、表演花燈,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也改掉了壞習慣。梁文慧的改變正是瀘縣傳承好家風帶來的社會風氣變化的生動縮影。
“瀘縣注重尋根溯源,著力引導群眾從優秀傳統家風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清廉’‘孝德’‘和善’家風,涵養社會清風正氣。”瀘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熊開芬表示,通過引導群眾修家譜、知家史,制家訓、立家規,重家教、塑家風,目前全縣已有206個家族編制或修繕了家譜,并發動200余名文藝志愿者深入基層幫助農村家庭提煉家訓1000余條,營造了濃厚的優秀家風文化傳承氛圍。
“謹言慎行,寬厚忍讓,勤懇做事,踏實做人。”“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調和是非。”在石橋鎮銀朝村村委會辦公室外,一排整齊有序的家風宣傳欄,精選了石橋鎮各村好家風故事和好家訓予以張貼。村民農閑時在這里休閑漫步,總會自覺地看上幾眼,讀上幾條,久而久之,這些好家風、好家訓就深入人心了。
“通過陣地建設,征集展示最美家訓和家風故事,選樹模范典型,不僅弘揚了家庭和睦、鄰里互助正能量,也營造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濃厚氛圍。”石橋鎮宣傳干事王普亮說。
同樣,玄灘鎮也將打造家風陣地作為發揮文化浸潤作用的重要載體。在西街社區湖濱路上,特色鮮明的家風步道和家風長廊,成為群眾茶余飯后的休閑好去處。玄灘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駱艷介紹說,家風步道和長廊以名人經典家風故事和本土評選的最美家庭為展示對象,供廣大群眾參觀學習;同時,在各村(社區)也建立了家風榜,展示好家風、好家訓,鮮明價值導向。
文化的浸潤作用日趨顯現。這在玄灘鎮涂場村老黨員胡玉書身上可見一斑。2017年3月,胡玉書迎來七十壽辰,其子準備為父舉辦壽宴,計劃席開60桌。由于平日里受到好家風、好家訓的熏陶,加之村黨總支的勸導,胡玉書主動給家人做思想工作,逐一向親朋退信,最終將壽宴縮減至3桌,并拒絕收禮。
從胡玉書的家風故事可以洞見,可觀可感的家風體驗為瀘縣推動移風易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常態化作用。“自全省首個家風館——德馨館開館以來,瀘縣逐步構建起‘縣有家風館、鎮街有家風文化長廊、村組有家風榜、單位有家風專欄’的家風陣地體系。”熊開芬表示,此外還通過延伸網上平臺、優化陣地情境體驗等方式,讓廣大群眾充分接受優良家風文化的熏陶。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6月20日,玄灘鎮中心小學家風家訓宣講堂內,一場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書法課正在進行。書法老師一邊誦讀經典名言、一邊書寫板書,朝氣蓬勃的同學們也在誦讀和書寫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家風文化。
“學校通過誦家訓、講家風、寫家書等方式,宣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好家風、好家訓,引導學生們形成健康良好的心態、性格、情感與品行。”玄灘鎮中心小學校長劉劍波說。
石橋鎮則深入開展“家風教化進鄉村”活動,在銀朝村常態化開設道德講堂,由馬溪小學遴選的4名老師結合傳統經典與身邊案例,定期為村民講授好家風、分享好家訓。作為義務宣講的志愿者之一、馬溪小學老師徐倩,主要結合《朱子家訓》和身邊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村民宣講優秀家風文化。
4月21日的一堂家風課,讓徐倩印象深刻。“六年級學生楊婷婷向來比較內向、叛逆,很少和家長溝通。那堂課我就讓她來作分享,結果她講訴了與父母之間的一些小故事,也表達了希望父母多關心、關注她的樸實愿望。”徐倩說,“不僅楊婷婷的母親當場淚流滿面,在場的不少村民也熱淚盈眶”。一個多月后,徐倩再次碰到楊婷婷的母親,聽說楊婷婷比以前開朗多了,與父母交流時沒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了,對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這樣的變化,無疑得益于瀘縣把家風主題融入群眾宣講、媒體宣講、文藝宣傳等多種活動進行傳播與弘揚。熊開芬說,瀘縣組建了300余人的“龍城好家風”群眾宣講隊伍,利用龍城講堂、道德講堂、群眾理論直播車等平臺宣講500余場次;并依托瀘縣農民演藝網、農民演藝大舞臺等展演600余場,持續優化了好家風“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