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駑
考古學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古代文明也相應地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不僅是物質文化的文明化,同樣也是精神文化的文明化。因此,探索中原地區在文明化過程中的特點和發展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文明化過程及其特點的探索。這一宏大而異常復雜的全新的體系化課題,首先需要一個理論性的頂層設計。筆者試圖就這個問題談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權作引玉之磚。
精神文化是觀念文化,是指個體、群體和社會所有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稱[1],是人類在實踐中創造的各種思想觀念和精神產品的總和[2]。精神文化內涵可以解構為建立在社會心理基礎上的意識形式,該意識形式以自然觀、社會觀、宗教觀為核心,有符號文字和藝術兩大表達體系。其中,自然觀是基礎,宗教觀是手段,社會觀是目的。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存在的世俗化認識和理論解釋所形成的觀念和知識體系,總體包括宇宙觀和科學兩大部分。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是關乎天、地、人三者關系在時空框架內發展變化的認知與理論解說。宇宙觀的內容可以分為事物本原論、空間論、時間論三大板塊。具體說事物本原論是關乎天、地、人的起源、演化、要素、運動變化法則的本體論。空間論是古人對四極四維、五方、上下、天文北極、磁北等觀念的把握。時間論包括四時、年、月、日、晝夜時刻等。從宇宙觀科學升華出來的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根本性概括與總結即形成中國古代的哲學。
宗教觀是人們對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超自然的(神的)認知、解釋和信仰與崇拜,包括宗教信仰體系和宗教權力分配觀念兩大部分。
社會觀即是人們對社會組織的認知和理論解釋所形成的觀念,包括社會治理理念和倫理道德兩大部分。中國古代社會觀中,社會治理理念是核心,包括集權統治、文德統治等。其中文德統治是指追求文治德治,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統治理念[3]。倫理道德包括正統思想、平等觀念、等級觀念、私有制觀念等。正統思想則包括“王者居中”“政治報復”觀念。王者居中觀念是以“地中”政治話語霸權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為理論依據,形成的王者尋中、立中、傳中、逐中、居中等一系列觀念[4],最終目的是保障王權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5]。
符號和文字系統是有關自然觀、社會觀、宗教觀以及藝術的符號和文字表達,大致可分為實物立體、標記、象征、句意、文字(數字)。
藝術是有關自然觀、社會觀、宗教觀、符號系統藝術表現的表現形式,具體說是用幻象形式顯現原型的部分特征以表達人類認知世界的圖示和藝術家與受眾的情感。
社會心理是指一定民族、階層中普遍流行卻沒有經過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精神狀態,其中包含普遍的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價值取向等[6]。
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文明化過程及其特點的探索,需要一個比較合理、具有較強內在邏輯關系的頂層設計,才能夠將相關紛繁復雜的問題分門別類、層次明晰地構建在一個體系當中,才能有序地開展研究,有條理地綜合出研究結論。頂層設計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為何、怎樣、模式。“什么”問題針對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的成就與特色。“為何”問題針對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的成就與特色形成的原因。“怎樣”問題針對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發展與周邊文明起源中心精神文化的互動關系以及同中國文明中精神文明的關系。最終總結出模式。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文明化過程及其特點的探索的頂層設計,可以用圖1加以展示。

圖1 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文明化過程及其特點的探索的頂層設計圖示
下面,對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文明化過程及其特點的探索的頂層設計中各部分,進行簡單的說明。
回答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發展成就的問題。技術路線是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結合科技考古、文獻、民族志對比資料等綜合研究,全方位、系統地探索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所創造成就的具體內容、所達到的水平。
回答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特點是什么的問題。從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發展成就探索的成果中,綜合研究總結出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特點。其中,筆者以為,“中”的觀念在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與凸顯為精神文化核心。李伯謙先生認為祖先崇拜也是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一個特色鮮明的核心,筆者十分贊同。
1.“中”的宇宙觀。“中”的宇宙觀包括空間與時間上的“中”的認知,可以表現在時空與本體論領域中,均有可能從考古資料中萃取出來。
(1)在空間上,包括人們的中天、四維之中、中央等空間認識。
(2)在時間上,中原地區四季分明,中原人二分二至的觀念不僅體現對太陽系運動規律的認識,更關系到四季變化的中央節點如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當然,晝夜中央節點的觀念也不可或缺,如中午、中夜、中食等。
(3)本體論。宇宙觀的本體論核心是解讀天地人三者關系,人居天地之中間。
2.“中”的科學。“中”的科學主要體現在對天文學的天極與地中的認識與測量上。
(1)天文學探索天極的中心,如北斗星圍繞著永恒不動的天極旋轉。天極之下對應地中。有關北斗星的觀測、觀察與崇拜遺存,便可提供一些考古信息。
(2)古代地理學對于地理中心的認知,圭表測影進行大地測量,立中建極——確立中央與山河表里南北東西四極。
3.“中”的哲學。 主要關于“中庸之道”“中正之道”“中和”等哲學觀念。
“中”的社會觀主要包括社會治理理念與倫理道德中的“唯中”觀念。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治地理五方中的核心:中方、中土、中央、中原、政治天下之中觀念等。
2.唯中的五服制度:政治理想化的“回”字形行政制度管理模式。
3.唯中的正統思想:王者居中、尋中、立中、逐中、居中、傳中、宮室制度中軸線等。
相關的分析可參見拙作《從精神文化考古的維度看中原觀念的出現與形成》[7]。
伊洛地區、嵩山周圍被視為天地之中,天室,這實際是宇宙觀的地中觀念轉化為宗教觀念。位于中原的天室,被認同為信仰與象征意義的天下之中。
中軸對稱的藝術表現形式,應當是“中”觀念在藝術形式上最突出的表現。
祖先崇拜在宇宙觀中表現為“帝”的神格,即“人祖至上神”,住在天上,與天神同在平級。在宇宙觀的領域內,將祖先神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祖先崇拜作用于社會觀,以宗法制度為基礎,以禮制為載體,以孝悌為倫理觀念核心。
宗廟、墓祭、祭祖禮儀、祭祖法器、祖先神像、祖宗象征物等,都是祖先崇拜在宗教觀中的集中表現。如儀式[8]、縮酒器具觚(同)[9]、玉柄形器(玉瓚)[10]、陶楔祖宗[11]等。
祖先崇拜的藝術表現,主要是祖先崇拜的視覺藝術作品——圖畫、雕塑、雕像等。
表示或象征同祖先神溝通的刻畫符號,如肖家屋脊文化的角形符、高柄杯形符、形符等,都是溝通不同層級祖先的神徽[12]。
回答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為何如此發展,為何形成如此特色的問題。其中,地理環境因素和經濟基礎因素至關重要。
地理環境方面,中原地處黃土高原前緣的比較開闊的內陸河谷平原,更有利于精神文化因素的聚合與輻射。在人的能動方面,中原人總體上采取了與環境和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于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適中適度[13]。
小農經濟對土地的依賴以及個人力量抗擊外界打擊能力微弱,導致向心(中央)聚合的社會心理基礎得以形成。比如聚落向中心聚落的向心性趨勢,并屈從于聚落等級制。這種向心性(趨向中央)的社會心理,貫穿了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全社會“大一統”思想形成的社會基礎。
回答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與周邊地區精神文化如何交流、影響、融合、傳承與互動等問題。其內容至少有以下兩個特別突出的課題值得深入和全面系統的探討。
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明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禮制的集成與創新。
1.宮室制度。中原地區的二里頭遺址的宮室制度是集成之作,集成了良渚莫角山、石峁皇城臺、新密古城寨大型夯土建筑、瓦店遺址大型夯土建筑、陶寺宮城及宮殿建筑等建筑理念,創新出多軸線、多進院落式宮室制度。
3.用玉。中原地區很有特色的用玉如牙璋、玉琮、玉璧包括牙璧與有領璧、玉戈、玉圭等,其外在形態很可能不是中原自創的,而是從周邊地區傳入的,但是用途或象征意義經過創新之后,對這些玉禮器賦予了新的象征意義,又向外播散出去,影響周邊地區。
4.喪葬制度。中原地區墓葬的等級制度、棺槨制度、隨葬品制度等顯然受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陶寺文化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中原的喪葬制度。
5.禮樂。中原地區的鼓、磬、鈴(后來的鐘)、塤等,與陶寺文化的禮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新砦遺址和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形文物為代表的中原龍,繼承了陶寺文化以蛇、魚為主要原型主干的特征,并吸收了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玉龍的某些特征,使中原龍形態大致定型,并將龍的象征含義——王權、水、呼風喚雨、變化多端——固化下來[14]。
僅僅探索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的成就、特征、機制、與周邊地區的互動關系是不夠的,還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究夏商周三代以降,中國文明的精神文化同中原地區精神文化的源流關系,厘清中原地區精神文化對中國文明精神文化中的基因、精髓、主干的貢獻。
在上述五個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總結出中原地區文明化過程中精神文化文明化的模式,以揭示中國文明中精神文化文明化的主流模式。
以上有關中原地區精神文化探索的頂層設計,涵蓋了需要研究的主要領域,而具體的課題與內涵,尚大有潛力可挖,亟待繼續深入細化,更需要眾多學者長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一宏大復雜的科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