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增海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山西 大同 037006)
蘆筍(Asparagusofficinalis),天門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較高的食用價值而位列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其根系由初生根、貯藏根和吸收根組成,根群縱深可達2 m,橫向可達3 m,具有顯著的深根性特征。筆者于2009年開始在山西省北部地區進行多種立地類型蘆筍栽植試驗,旨在增加山西省北部地區林下植物種類,改變林層單一的現狀,豐富林分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分生態系統穩定性。
筆者根據立地類型的不同選擇了4塊試驗地,分別為懷仁縣安宿疃村、右玉縣威遠堡村、懷仁縣小鹽坊村和山陰縣康莊村。
立地類型為平川沙荒,地類為林地,上層樹種為楊樹。平均海拔1 000 m,年平均氣溫6.8 ℃,最低氣溫-34 ℃,最高氣溫38 ℃,≥10 ℃的年積溫2 737.5 ℃.年均降水量318 mm~400 mm,年蒸發量1 800 mm~2 200 mm,年日照時數2 800 h,無霜期122 d~130 d.土壤類型為風沙土,pH值7.3.
立地類型為黃土丘陵,地類為林地,上層樹種為楊樹。平均海拔1 350 m,年平均氣溫4.1 ℃,最低氣溫-37 ℃,最高氣溫29 ℃,≥10 ℃的年積溫2 138 ℃.年均降水量400 mm~460 mm,年蒸發量1 600 mm~1 900 mm,年日照時數2 740 h,無霜期100 d~120 d.土壤類型為黃土,pH值7.1.
立地類型為河流階地,地類為跡地。平均海拔970 m,年均溫7.1 ℃,最低氣溫-34 ℃,最高氣溫38 ℃,≥10 ℃的年積溫2 737.5 ℃.年均降水量318 mm~400 mm,年蒸發量1 800 mm~2 200 mm,年日照時數2 800 h,無霜期122 d~130 d.土壤類型為栗鈣土,pH值8.1.
立地類型為中度鹽堿地,地類為林地,上層樹種為漳河柳。平均海拔1 060 m,年均溫7.1 ℃,最低氣溫-31 ℃,最高氣溫38 ℃,≥10 ℃的年積溫2 840 ℃.年均降水量330 mm~400 mm,年蒸發量1 800 mm~2 200 mm,年日照時數2 800 h,無霜期122 d~130 d.土壤類型為栗鈣土,pH值9.2.
苗木為1年生實生苗,須根數量為20條~30條,長度為25 cm~30 cm,均來源于山西省楊樹豐產林實驗局科技中心苗圃(懷仁縣金沙灘鎮)。
2012年至2016年分別在4個試驗點栽植蘆筍。春季裸根栽植,株行距0.5 m×1.0 m.栽植前挖深10 cm的壕溝,栽植深度以埋住根莖結合部為宜,保持根系舒張伸展,栽植后澆水1次。栽植當年7月調查成活率。
在懷仁縣小鹽坊村試驗地進行越冬試驗,越冬措施采取覆土(覆土厚度15 cm)和不覆土2種方法,于栽植后第2年6月調查蘆筍的越冬保存率。
于2013年至2015年(栽植后第2年至第4年)對懷仁縣小鹽坊村2012年栽植的蘆筍進行根系解剖。由于蘆筍根系中的初生根和吸收根不具有代表性,故僅對貯藏根進行解剖。
不同立地類型蘆筍的栽植成活率見表1.

表1 不同立地類型蘆筍的栽植成活率 %
由表1可以看出,4種立地條件下蘆筍的平均栽植成活率為94.3%.各個立地類型之間的成活率差異不明顯,最高的是河流階地95.4%,最低的是平川沙荒92.0%.
覆土對蘆筍越冬保存率的影響見表2.

表2 覆土對蘆筍越冬保存率的影響 %
由表2可以看出,懷仁縣小鹽坊村2013年和2014年蘆筍的平均越冬保存率為93.3%,覆土處理與不覆土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蘆筍栽植后第2年至第4年貯藏根解剖結果見表3.

表3 蘆筍栽植后貯藏根解剖結果
由表3可以看出,蘆筍根系在地下發育快速。在栽植后第4年就形成了完整的根系,貯藏根數量81條~92條,縱深達到1.9 m,橫向跨越2.2 m.
蘆筍在山西省北部平川沙荒、中度鹽堿地、黃土丘陵和河流階地4種立地類型下,當年栽植成活率較高,平均可達94.3%.在懷仁縣小鹽坊村的平均越冬保存率達93.3%,覆土處理與不覆土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所以蘆筍越冬不需覆土,栽植第4年即可形成完整的根系。建議進一步研究蘆筍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核定其在生態建設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