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劉朝暉
1978年9月26日,“平鄉城”輪裝載著162個集裝箱從上海港起航,駛往澳大利亞,開辟了中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
那時,誰也無法預見到,40年后的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經連續八年位列全球第一,并成為全球首個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的港口。
2017年12月10日,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碼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開港試運行;上海港集裝箱裝卸效率高和百米岸線通過量全球第一。上海港已經成為中國集裝箱航線最多、航班最密、覆蓋面最廣的港口。
持續成長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正在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試水全自動化碼頭、完善航運高端服務產業鏈、加強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從硬件到軟件,上海在實現成為世界級航運中心的夢想之路上,完成了從內河走向長江,再走向大海的華麗蛻變。
放眼全球,經貿新格局、綠色航運新趨勢、航運技術新突破將深度影響航運業發展方向,而“十三五”時期也是我國海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壯大海洋經濟、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運中心,是中國打造航運強國、海洋強國奏出的強音。
在2018中國航海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最新發布的2018“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顯示,上海憑借快速發展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航運服務體系和區域航運協同發展效應,排名從去年的世界第五升至第四。2018年全球綜合實力前十位的國際航運中心為新加坡、香港、倫敦、上海、迪拜、鹿特丹、漢堡、紐約、東京、釜山。其中6個位于亞洲,3個位于歐洲,1個位于北美洲,亞洲航運中心依然保持強勁上升趨勢。
上海在國際航運港口中的地位再度提升,離不開一批國際級的航運和港口企業屹立在世界的風口浪尖——重組后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球運力規模最大的綜合航運公司,2017年底船隊綜合運力達8635萬載重噸/1123艘。截至2018年5月,中谷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在全球航運企業運力排名中列第16位,在中國內貿集裝箱船舶公司中排名第二;在中國非公集裝箱船舶公司中排名第一;招商局集團綜合船隊規模與手持訂單規模總和居世界第二;新海豐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聚焦亞洲區域,深耕“一帶一路”沿線港口,2017年海上集裝箱運量超過238.5萬標準箱(不含空箱),是亞洲區域內主要承運人。
此外,航運服務業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國際性、國家級航運功能性機構云集上海。外高橋、洋山-臨港、北外灘、陸家嘴洋涇、吳淞口、虹橋、浦東機場周邊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初步形成。上海航運交易所成為全國集裝箱班輪運價備案中心、中國船舶交易信息中心,集裝箱運價指數成為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風向標。
建設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是國家對于上海發展的重要部署,也是上海推動“五個中心”建設的重要一環。
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7月11日,在“中國航海日”主題活動中舉辦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論壇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蔡軍指出,對2020年總體目標加以分解,又有三方面具體目標——
一是航運樞紐功能國際領先。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建成以智慧高效的集裝箱樞紐港、品質領先的航空樞紐港、國際一流的郵輪母港等為特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運運營中心。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4200萬標準箱;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2億人次,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40萬噸;郵輪年接待出入境游客350萬人次。
二是航運服務能級大幅提升。提高現代航運服務業對外輻射能力和國際化水平,基本建成國際航運服務中心,集聚航運服務全要素。全球百強航運企業和國際航運組織進一步增加,海事法律與仲裁、航運融資與保險、海事教育與研發、航運咨詢與信息等服務能級進一步提高。
三是航運創新能力全面增強。深化航運制度創新,對標國際貿易便利化最高標準,口岸綜合效率和營商環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造航運科技創新高地,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實現航運產業轉型發展。樞紐港建設與城市發展相協調,實現能源清潔、能耗節約、污染物受控、土地岸線資源集約利用。
眾所周知,東部海洋經濟圈由江蘇、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組成。這個區域港口航運體系完善,海洋經濟外向型程度高,是“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交匯區域,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區域、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為此,蔡軍還特別指出,要強化長三角區域港航協同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小洋山北側岸線聯動開發,鼓勵以港航龍頭企業為主體開展區域合作。鼓勵機場之間構建聯盟體,創新跨區域機場運行管理體制。發揮長江經濟帶航運聯盟作用,完善工作機制,發揮示范效應。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港航合作機制。支持航空公司拓展“一帶一路”國際航線網絡。支持和推動保險機構大力發展海外投資保險等業務。充實“一帶一路”航貿指數的內涵,加強指數應用和推廣。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法律服務、海事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
上海抓緊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國內并非孤例。
前不久,廣州市政府公布了《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也是自2015年提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后,廣州第二次對航運發展發起沖刺。遼寧省政府也表態要加快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而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天津和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廈門,此前亦有相關聲音與動作。
上海、廣州、大連,加上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天津和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廈門,共同構成了我國現有的國際航運中心陣列,形成了一個分布相對均勻的沿海開放高地布局。隨著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決策,尤其是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之后,不少地方加速發展航運的積極性正被極大調動起來。
廣州的《行動計劃》提出,未來3年,廣州要實現港航相關項目投資1000億元,推動十大主要任務,并將力爭經過三年努力,實現廣州港的綜合實力、現代化建設水平走在全國港口前列。同時,廣州明確提出要“積極申報設立廣州自由貿易港”,并且強調要力爭經過三年努力,使自由貿易港建設取得突破,進而要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航運樞紐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不難發現,國內多個沿海地區,正在籌謀通過建設航運中心,依靠海洋這個通向世界的通道,來發展自己的藍色經濟、海洋經濟,在全球化的當下拓展獲得資源的市場和獲得資源的領域。尤其是在十九大報告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后,這成了多個海洋城市的重要選項。
海運及港口業向來都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支撐著香港的轉口、貨運、物流及貿易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是香港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重要基石。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享譽盛名的國際航運中心,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口之一,2017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100萬TEU。
但對于香港航運中心建設而言,面臨諸多內外挑戰,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機遇。一方面,國家政策支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發展。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推動航運、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此外,香港作為區內物流樞紐和國際航運中心,有著世界級的聯通能力,高增值的海運服務,同樣可以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新的發展。
國際航運中心是什么?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揚認為,國際航運中心是國際航運規則和秩序的構建者,并應當積極維護和完善國際航運規則和秩序。當前,國際航運規則和秩序正處在大變革的前夜,智慧航運時代已經到來,全球無人自動化物流體系加速形成,國際航運規則必須改變,中國國際航運中心應積極參與這項歷史性變革之中。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論壇上表示,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迎來新時期。國際上,全球經濟貿易新格局、綠色航運新趨勢、航運技術新突破將給航運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國內,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這也在上海最新的三年行動計劃中的目標和舉措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國經濟信息社指數中心主任楊苜指出,為進一步拓寬觀察視角,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將航運中心劃分為傳統認知型、創新引領型和潛力發展型三個觀察窗口。其中,新加坡、香港、倫敦等是典型的傳統型航運中心。創新引領型航運中心則是以上海、迪拜、寧波舟山、廣州、深圳等為代表的亞太地區航運中心,這些航運中心依托科技創新、腹地經濟、城市連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實力型航運中心。
波羅的海交易所中國區總經理李賢明表示,上海去年還是排在第五名,今年上海取代了去年漢堡的位置,漢堡今年已經滑到了第七,上海現在已經是全球最為繁忙的集裝箱碼頭,有更多的政策來吸引國際航運企業入駐上海。只要國際大企業想在中國開展業務,上海就是它的首選之地。
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於世成則從上海建設“四大品牌”中的行動中體會到,將“上海航運服務”作為品牌來建設,其特定的含義就是要求航運要素要集聚。他認為,要進行“上海航運服務”品牌的建設,政府管理要規范、高效,要有其他城市港口沒有的含金量,否則談不上品牌。此外,上海國際中心建設不能單槍匹馬,就航運講航運這是不科學的。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才有上海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的發展。對于如何實現2020年規劃目標,於世成認為,可以在高端航運服務業方面進行突破,比如提高航運運價話語權、擴大航運保險市場份額、推動航運衍生品交易發展、發展航運領域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參與國際航運游戲規則制定與完善、擴大航運教育與研究對世界的影響、提高政府服務和管理航運市場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