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露
【摘 要】目的:探討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氣道分級管理對其潮氣量及氧合指數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1月-10月期間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重癥醫學科RICU接受治療的25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對照組,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8月期間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重癥醫學科RICU治療的25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氣道管理,觀察組采取氣道分級管理,比較兩組治療第2d與第5d潮氣量與氧合指數,并比較兩組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第2d潮氣量與氧合指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5d潮氣量與氧合指數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氣道分級管理能有效改善RICU機械通氣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通氣功能,促進疾病康復。
【關鍵詞】RICU機械通氣;氣道分級管理;潮氣量;氧合指數
【中圖分類號】R56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01
RICU病房為各種急慢性呼吸衰竭等系統危重病的救治場所,能夠利用機械通氣、氣體代謝分析等基礎技術,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與生命體征監測,針對病情進行連續性、動態性監測,實施有效干預與治療,機械通氣對RICU急救患者具有重要意義[1]。機械通氣雖可為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但同時可改變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及血流動力學,使呼吸道的防護作用喪失,增加呼吸道相關并發癥風險[2]。因此,應當對R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有效的氣道管理,改善通氣功能,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并發癥。本研究旨在探討氣道分級管理對RICU機械通氣患者潮氣量、氧合指數及機械通氣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10月期間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重癥醫學科RICU接受治療的25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18-76歲,平均(47.26±6.53)歲;發病原因:重癥肺炎11例,創傷6例,神經肌肉阻滯劑中毒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8月期間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重癥醫學科RICU治療的25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9-75歲,平均(47.33±6.74)歲;發病原因:重癥肺炎10例,創傷7例,神經肌肉阻滯劑中毒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機械通氣,呼吸機型號與使用參數相同,并采取相同的鎮靜方法及胸部物理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氣道管理,每隔2h進行1次胸部物理治療。觀察組采取氣道分級管理,實施不同頻次的胸部物理治療。針對患者咳嗽、痰量及痰液黏度參考氣道分級評分表進行系統評估,共分為4個級別,≥11分為A級,每2h為其翻身1次,并進行1次綜合胸部物理治療,其流程為體位引流-叩肺-機械震顫-膨肺吸痰;7-10分為B級,每2h為其翻身1次,每4h進行1次綜合肺部物理治療;4-6分為C級,每2h為其翻身1次,每6h進行1次綜合肺部物理治療;<4分為D級,每2h為其翻身1次,每8h進行1次綜合肺部物理治療。每天早上8點對患者進行氣道評估,氣道管理主要為抬高床頭、防止誤吸,監測氣囊壓,并保證持續負壓吸引,做好口腔清潔,鼻飼患者為提高營養供給,給予使用腸內營養泵,檢查胃排空及潴留情況,采用濕化劑型氣道霧化與濕化,遵醫囑對其進行霧化祛痰,2次/d。
1.3 評價指標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第2d與第5d潮氣量及氧合指數,氧合指數=動脈血氣分壓/氧氣濃度。②比較兩組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潮氣量與氧合指數 兩組第2d潮氣量與氧合指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7d潮氣量與氧合指數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RICU是隨著醫政管理改革、醫療設備革新、護理模式發展而衍生的一種現代化醫療形式,設備齊全,技術力量先進。RICU患者病情危重,需進行機械通氣,但人工氣道的建立則會使聲門無法關閉,患者無法進行有效咳嗽或抑制咳嗽反射,只能通過人工氣道吸痰幫助解決痰液潴留問題,但吸痰操作可誘發咳嗽反射,RICU患者咳嗽反射較弱,則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較差,且RICU機械通氣患者多伴隨全身炎癥反應,肺組織灌注減少加上周圍組織灌注不良,導致痰液黏度升高,分泌物增加[3]。
RICU機械通氣患者可根據咳嗽反射、痰液黏度及分泌物量等氣道分級的指標篩選出氣道重點管理對象,實施針對性胸部物理治療及護理方案,將胸部物理治療效果最大化,其副作用最低化[4]。潮氣量可反映出呼吸肌收縮強度、胸廓與肺功能及機體代謝水平,可作為肺通氣功能的重要監測指標之一;氧合指數可以反映出機械通氣患者的通氣功能與氣體交換功能,氧合指數的高低與肺部病變的嚴重程度有關[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第5d的潮氣量與氧合指數均較對照組高,而機械通氣時間與RICU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表明氣道分級管理能夠有效改善機械通氣患者的肺通氣功能,緩解肺部病變,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進而減少呼吸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胸部物理治療是防止肺部并發癥、改善肺功能的一種物理治療技術,膨肺可增加肺循環血量,體位引流過程中頭低足高可導致使顱內壓升高,俯臥位易出現意外拔管,故A級患者應采用高頻次胸部物理治療,可促進痰液引流,促進疾病轉歸,而降低胸部物理治療頻次隨著氣道管理級別的降低而降低,低頻次物理治療可減少副作用,保證充分睡眠,促進生理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6]。
綜上所述,R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氣道分級管理可改善潮氣量及氧合指數,促進呼吸生理功能恢復,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并發癥風險,縮短RICU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吳巍巍,蔡奪,遲騁,等.集束化氣道管理在重度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氣道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4):4314-4318.
吳晶,李盼盼,徐艷,等.45例呼吸重癥監護病房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30(3):269-270.
徐劍鋒,郭芝廷,毛越,等.集束化呼吸治療在燒傷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損傷患者氣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燒傷雜志,2015,31(2):140-142.
何娟,鄭小妹,舒曼,等.綜合氣道管理在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6,13(6):75-78.
魏文學,李凱,連鴻凱,等.早期機械通氣聯合氣道持續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嚴重肺挫傷的療效[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1):59-62.
袁琴芳,鄭潔,孫丹,等.氣道管理小組在氣道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3):1195-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