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 孫競憶
【摘 要】目的:分析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行以VSD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隨機將所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5例患者行以常規治療,研究組55例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行VSD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6.36%,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疼痛持續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換藥次數比對照組少,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結論: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行以VSD治療的臨床效果良好,可以保證臨床治療有效率,還可以縮短患者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減少換藥次數,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VSD;骨科創傷;感染創面;效果
【中圖分類號】R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1
臨床中,骨科創傷的治療難度比較大,指的是在外力作用下造成的組織或器官變形、損傷等現象,常見的骨骼損傷[1]。在出現創傷時,如果不及時處理,則容易導致感染,則會影響生存質量。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處理通常為常規清創處理及換藥,同時在長出且豐滿的肉芽組織之后,才能進行植皮術,但長時間用藥會給患者造成嚴重創傷,容易引發感染[2]。基于此,本文擇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分析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行以VSD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所選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精神障礙、嚴重感染、合并其他疾病等患者。隨機將所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最大為80歲,最小為24歲,年齡均值為(58.6±4.7)歲;研究組55例患者中,男36例,女19例,年齡最大為81歲,最小為25歲,年齡均值為(58.7±4.8)歲;兩組患者各項資料數據對比結果提示無統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以常規治療,首先評估患者的感染情況及創面嚴重程度,據此做好清創措施,對創面進行常規處理之后,每間隔1-2天更換1次敷料,如果創面比較大,則行引流條引流,針對感染性創面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感染癥狀出現,5-7天予以病原學檢測,對患者創面新鮮肉芽生長狀況進行了解,若肉芽豐滿則可縫合創面,若肉芽生長不佳,則行皮瓣轉移治療,如果創面壞死和感染,則多次清創,直至有豐滿的肉芽組織。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行VSD治療,在間隔12小時再次清創,確保完全清除創面,在清創完成之后覆蓋輔料,通過半透明薄膜縫補創面,行連續性負壓引流,防止在負壓引流期間出現漏氣問題,時間為1周。在感染創面處理過程中需要通過抗生素進行治療,1周之后,去除感染性創面,留作標本病原學檢驗及分析,觀察創面特點,將長滿豐滿肉芽的創面進行直接縫合,如果肉芽生長狀態不佳,或較深、較大的創面,則需要重復覆蓋輔料,并在1周之后對肉芽生長狀態進行檢查,并行藥敏試驗,以試驗結果為依據,開展抗炎治療和負壓引流,多次進行VSD治療直到創面愈合。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臨床效果:2周內創面明顯好轉,敷料完整,無需更換即為治愈;創面分泌物減少,創面皮膚大面積存活,范圍縮小,更換敷料之后創面逐漸愈合為顯效;創面感染壞死嚴重,肉芽生長不佳,創面無愈合趨勢為無效,治愈+顯效=總有效。觀察并記錄兩組疼痛持續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36例為治愈,17例為顯效,2例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28例為治愈,14例為顯效,13例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76.36%,檢驗值:χ2=9.340,P=0.002,可見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
研究組疼痛持續時間為(2.14±0.83)天,換藥次數為(1.58±0.43)次,住院時間為(22.30±4.18)天,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為(4.97±2.08)天,換藥次數為(8.64±2.35)次,住院時間為(34.16±6.77)天,檢驗值:t=9.372、21.916、11.055,P=0.000、0.000、0.000,可見研究組疼痛持續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換藥次數比對照組少,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
3 討論
針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傳統常規方法通常是通過引流、換藥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換藥的同時,引流排除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并對肉芽生長予以刺激,達到治愈的效果。同時,在創傷較深、創傷范圍大的患者中,通常需要通過引流條或引流管進行強化引流操作。但此種方式的應用可加重患者的痛苦程度,所以容易影響換藥過程[3]。另外引流過程中容易出現堵塞引流管現象,若不及時處理則會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VSD治療與常規治療方式不同,一般為VSD敷料,具有較高的可塑性特點,可以利用負壓吸引的方式將敷料與創面充分接觸。與常規引流相比,負壓吸引的方式不容易出現堵塞現象,可以確保引流工作的全面性和全方位,所以臨床效果更佳[4]。同時,在VSD治療期間,在完成敷料之后,醫護人員需要清理創面周圍皮膚,并通過半透明薄膜作封閉處理,確保創面的清潔以及干燥,不僅對創面毛細血管增生有促進作用,同時對組織水腫消退有促進效果,確保肉芽快速生長,進而實現愈合的效果。另外,半透明薄膜的應用可以持續進行負壓吸引,一方面可以確保引流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可以隔絕外界,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為創面修復提供良好條件[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在疼痛持續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VSD治療的臨床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對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行以VSD治療的臨床效果良好,可以保證臨床治療有效率,還可以縮短患者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減少換藥次數,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陳鳴.VSD治療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4):146-147.
李勇.VSD治療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08(09):20-22.
周文魁,魏樹超,劉偉.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VSD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9):86-87.
李祺.VSD治療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24):93-95.
馬瑞鵬.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VSD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