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同愛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下行橫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術后護理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48例,根治術均在腹腔鏡下進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前提下加強術后護理,比較兩組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對照組和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41.67%和8.33%,兩組間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結論:針對腹腔鏡下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加強術后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術效果,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上普及應用。
【關鍵詞】橫結腸癌;腹腔鏡;根治術;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1
臨床上,結腸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幾年,隨著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對于該病的治療,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就是開腹結腸切除術,但是有大量的臨床醫學研究者已經證實,該治療手段的手術創傷比較大,術后恢復也比較慢,而且術后并發癥也比較多[1]。隨著我國腹腔鏡技術的飛速發展,于腹腔鏡下給結腸癌患者進行根治手術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雖然該治療手段的臨床效果確切,但是依舊要警惕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做好術后護理工作。本文作者以48例腹腔鏡下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患有橫結腸癌疾病,且橫結腸癌根治術均在腹腔鏡下進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4例。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最小的42歲,最大的64歲,平均年齡(55.63±9.18)歲;研究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最小的43歲,最大的65歲,平均年齡(56.02±9.25)歲。關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兩組的性別和年齡等基本資料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可知: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的監測和病情的監測;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前提下加強術后護理:①加強基礎護理:給予患者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一旦有異常情況出現,立馬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②早期鍛煉: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趨于穩定后,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包括四肢的被動活動,逐漸的過渡到床下活動,以達到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回流的目的。③:加強呼吸道與引流管的護理:由于手術時需要進行氣管插管,患者的喉嚨會出現不適感,造成咳嗽和咳痰等情況。因此,可以在術后給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使痰液稀釋,另外護理人員還要給患者拍背,幫助患者快速咳出痰液。再加上手術后需要給患者置留尿管、引流管以及胃管等,需要護理人員觀察引流物的顏色、性質和量,若引流管中有鮮紅色的引流液,患者的血壓明顯降低,脈搏明顯加快,要警惕患者有腔內出血的情況,此時要立馬通知醫生進行處理;④加強并發癥護理:一般情況下,術后的5~7天為腸瘺的高發期,此時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觀察。若患者有腹痛和發熱的情況,引流液有糞便樣,要警惕患者發生腸瘺;若患者已經并發腸瘺,要給患者進行常規胃腸減壓和腸外營養支持,同時還要禁止患者進食,使用腹腔引流管給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并且要在術后的24~48h預防腹腔內出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腸梗阻、傷口感染、皮下氣腫以及盆腔感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例數總和/總例數*100%。
1.4 數據處理
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數據處理分析,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中有1例出現腸梗阻,有3例出現傷口感染,有4例出現皮下氣腫,有2例出現盆腔感染,24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1.67%;研究組患者中有0例出現腸梗阻,有1例出現傷口感染,有1例出現皮下氣腫,有0例出現盆腔感染,24例患者中共有2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將兩組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可知:組間差異明顯(χ?=7.111;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利用腹腔技術對橫結腸癌疾病進行治療是一種新興的技術手段,而且隨著我國腹腔鏡技術和超聲技術的廣泛應用,腫瘤切除的手術安全性和徹底性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2]。一般情況下,在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整個過程中,要給患者建立CO2人工氣腹,若手術中患者的氣腹壓力升高,極易使氣體擴散到患者的皮下組織內,造成皮下氣腫,使膈下聚集CO2氣體,最終造成術后并發癥。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加強了術后護理:在患者回到病房之后,對其進行心電監護,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若有異常情況出現,立即通知醫生,并采取對癥處理;在患者麻醉清醒之后,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早期活動指導,促進了患者的腸蠕動,有效避免了腸梗阻的發生;同時加強了患者的呼吸道與引流管的護理,由護理人員幫助其將痰液咳出,并且對患者的腹腔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有效預防了肺部并發癥、腸瘺以及腹腔出血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為:對照組和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41.67%和8.33%,兩組間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優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結果說明了針對腹腔鏡下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加強術后護理,可以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這與馮婉儀[3]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腹腔鏡下行橫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加強術后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手術效果顯著提高,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普及和應用。
參考文獻
廖柳蔭, 黃鳳秋. 分析腹腔鏡下橫結腸癌根治術術后護理[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33):115+119.
郭朝霞. 腹腔鏡下37例結腸癌根治術的護理體會[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32(2):158-159.
馮婉儀.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術后護理[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6, 32(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