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守花
【摘 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并發眼底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對我院160例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對比A組(無眼底病變并發癥,120例)和B組(有眼底病變并發癥,40例)的基礎資料及生化指標,分析眼底病變的危險因素。結果:單因素分析A組和B組的年齡、病程、肌酐(Cr)、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lc)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2DM眼底病變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為年齡、病程、Cr、TG、TC、LDL-C、HbAlc(P<0.05)。結論:T2DM眼底病變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較多,加強監測,控制因素,可降低并發癥風險。
【關鍵詞】2型糖尿病;眼底病變;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2
糖尿病是以胰島素抵抗、分泌不足致機體血糖水平顯著升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常見并發癥有心腦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其中眼底病變是血循環高凝狀態引起的眼后節病變,病情嚴重可導致患者失明。因此,防治眼底病變,對患者生命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為對象,進一步分析了T2DM患者并發眼底病變的危險因素,旨在為眼底病變并發癥的控制和預防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160例T2DM患者均符合ADA糖尿病診斷標準[1],空腹血糖(FPG)≥7.0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lc)≥6.5%。其中無眼底病變并發癥120例(設為A組),有眼底病變并發癥40例(設為B組)。
1.2 方法
收集、整理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等,生化指標包括血清肌酐(Cr)、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bAlc等。
生化指標檢測方法:抽取T2DM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mL,4000r/min的速度離心5min,取上清液待測。采用液相色譜法檢測HbAlc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檢測Cr、TG、TC、LDL-C、HDL-C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軟件SPSS 19.0處理數據,計數數據進行x2檢驗,眼底病變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及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基礎資料及生化指標顯示:①性別:男性A組48例,B組16例;女性A組72例,B組24例。②年齡:<50歲A組52例,B組26例;≥50歲A組38例,B組14例。③病程:<10年A組36例,B組20例;≥10年A組84例,B組20例。④Cr:<105μmol/L A組45例,B組9例;≥105μmol/L A組75例,B組31例。⑤TG:<1.88mmol/L A組58例,B組12例;≥1.88mmol/L A組62例,B組28例。⑥TC:<5.69mmol/L A組79例,B組18例;≥5.69mmol/L A組41例,B組22例。⑦LDL-C:<3.1mmol/L A組62例,B組13例;≥3.1mmol/L A組58例,B組27例。⑧HDL-C:<1.68mmol/L A組80例,B組26例;≥1.68mmol/L A組40例,B組14例。⑨HbAlc:<6.5% A組63例,B組14例;≥6.5% A組57例,B組26例。經統計學檢驗,各組年齡、病程、Cr、TG、TC、LDL-C、HbAlc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2 Logistic回歸分析
將眼底病變并發與否作為因變量,對存在顯著差異的相關項目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病程、Cr、TG、TC、LDL-C、HbAlc均為眼底病變并發癥的危險因素(P<0.05)。
3 討論
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給患者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糖尿病常見有心腦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特別是糖尿病血管病變可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對此,尋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加強動態監測,對視網膜病變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糖尿病并發癥在病程>10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發病率最高,表明血糖控制、病程與神經及血管病變有一定聯系;另外,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也與高血壓、血脂異常、體質量指數密切相關[2]。此次對160例T2DM患者進行分析,發現無眼底病變者120例(A組),有眼底病變者40例(設為B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年齡、病程、Cr、TG、TC、LDL-C、HbAlc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上述差異性項目均為T2DM眼底病變并發癥的危險因素。提示眼底病變發生率會隨年齡、病程增長而增高;而Cr、TG、TC、LDL-C、HbAlc等生化指標也與T2DM眼底病變的發生有關,主要是患者體力活動減少、新陳代謝減慢、服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會導致糖代謝異常更加明顯,并對脂質代謝造成不良影響;體內LDL-C的清除則會在糖基化反應的作用下逐漸減慢。研究發現[3],凝血及纖溶系統的活性在高血脂的影響下,大量產生脂質氧化物,在血管內皮沉積可使內皮細胞破壞,繼而造成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速。
總之,年齡、病程、Cr、TG、TC、LDL-C、HbAlc為T2DM并發眼底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應加強動態監測,盡早控制危險因素,減少眼底病變并發癥,以提高T2DM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楚云英.2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病變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7):96.
姜林.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病變的臨床表現及病例資料回顧[J].醫藥前沿,2017,(9):109-110.
李金玲.2型糖尿病并發眼底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心理醫生,2016,(1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