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萍
【摘 要】目的:探討應用藥物治療早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診治效果及臨床體會。方法: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診治的早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78例作為本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39例)和對照組(n=39例)。觀察組在吸氧、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治療,對照組僅采用常規治療,2組療程均為2周,比較2組臨床療效。方法:2組在治療前PaO2和PaCO2均無明顯差異(P>0.05);2組治療后通氣功能都有改善,治療后PaO2均有升高,PaCO2均有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aO2較對照組升高幅度更顯著,觀察組PaCO2較對照組降低幅度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對癥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提高預后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慢性呼吸衰竭;早期診治;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呼吸衰竭是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肺通氣障礙,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產生。慢性呼吸衰竭容易引發患者出現缺氧問題,容易造成患者合并肺性腦病,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抽搐等,嚴重的甚至引發意識喪失,昏迷,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肺部真菌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對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納洛酮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診治的早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39例)和對照組(n=39例)。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參考相應的輔助檢查結果,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呼吸衰竭。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有如呼吸困難、咳嗽、缺氧等呼吸功能不全表現,而神經系統表現異常以及水電解質紊亂和血氣分析結果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早期的診斷;排除已有明顯精神錯亂、痙攣發作、昏迷的晚期患者;其他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的心血管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對納洛酮過敏患者。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5.1±3.2)歲;選取39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5.2±3.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給予抗感染、解痙、平喘、補液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在吸氧、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治療,對照組僅采用常規治療,2組療程均為2周。初次納洛酮使用劑量為0.8mg注入0.9%生理鹽水20mL中行靜脈推注,接著將0.8mg納洛酮注射液溶于1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間隔4h/1次。頭痛、頭暈等癥狀有所減輕后,納洛酮用量為0.4mg,間隔8h/1次,總療程為1周。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在治療前PaO2和PaCO2均無明顯差異(P>0.05);2組治療后通氣功能都有改善,治療后PaO2均有升高,PaCO2均有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aO2較對照組升高幅度更顯著,觀察組PaCO2較對照組降低幅度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頭痛、頭暈等精神神經狀態都有改善,但觀察組精神癥狀改善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肺部通氣發生障礙,造成二氧化碳潴留,造成患者代謝功能紊亂等情況發生,長時間處于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而狀態極易引起肺性腦病。臨床常規治療主要采用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解痙攣等治療方案,但是治療效果一般。慢性呼吸衰竭的發病率在呼吸衰竭中較為常見,納洛酮作為阿片類受體特異性拮抗藥,治療該病具有較好的療效。本次研究中早患者早期入院后即給予藥物鹽酸納洛酮治療,鹽酸納洛酮可以減輕甚至逆轉患者神經系統的功能損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通過對蛛網膜血管的收縮抑制作用,加大腦灌注壓與腦血流。②在局部缺血時對細胞膜分解代謝產生抑制,阻斷自由基產生,增強細胞膜穩定性。③對因缺血造成的神經元內鎂、鈣離子紊亂起到改善作用,恢復能量供給。④通過對巨噬細胞趨化活性的抑制,阻斷炎癥介質產生。⑤緩解呼吸循環中樞受抑制狀況,改善呼吸及創傷性應激狀態。從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動脈血氣狀態,提高動脈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研究結果證明,2組在治療前PaO2和PaCO2均無明顯差異(P>0.05);2組治療后通氣功能都有改善,治療后PaO2均有升高,PaCO2均有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aO2較對照組升高幅度更顯著,觀察組PaCO2較對照組降低幅度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頭痛、頭暈等精神神經狀態都有改善,但觀察組精神癥狀改善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對癥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提高預后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孫慶喜,李丕學.早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治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8):78-79.
萬娜薩.健康宣教與細節護理對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7,33(12).
陳延閩.無創通氣聯合治療舒利迭高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2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