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多維交互教學法是一種新時代下形成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了主體思想的自由開放思維、動態轉化拓展的優勢,多維交互、整合資源,實現多維交互教學法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以高中語文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多維交互教學模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多維交互教學課堂的構建方式,最終實現高中語文課堂質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多維交互;應用
多維交互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價值取向,以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為條件,通過調動師生課堂的積極性、交互性、參與性,達到雙主體共進、共享、共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雙主體多維交互”旨在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由“教導”走向“引導”,教師需創設疑境、引導誘發、深入探究、收斂點撥。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死記硬背、應試練習”過渡為“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學生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作出合理的結論。
一、多維交互教學模式的意義
“多維交互教學法”是一種利用主體思想的自由開放思維、動態轉化拓展的優勢,以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為基礎,以學生主體作為主要層次,采用多維交互、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以提升教學質量。“多維交互”主要體現在主體的雙元化、資源的整合性兩個方面。
主體的雙元化是在教學過程中,交互主體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以教師為主體,設計出具有交互模式的教學內容。依托于每個個體的背景和閱歷差異,產生多樣化的視角和觀點并進行資源整合,通過交互模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飛越,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益。
資源的整合性強調了在教學過程中資源的共享。主體因素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促進事物的發展。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整合優質的資源、設計出新穎的教學內容;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經驗進行傳達、分享。語文本身作為一門科學,是主體之間進行精神交流,資源整合利用使師生的生命力得以更好的體現。
二、多維交互教學課堂的構建
1.課前“雙主體交互”——引導
課前預習是設計豐富課堂內容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課前預習中,教師應教會學生科學的預習方法,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認知和研討練習。學生在對課文有一些感性認識后,根據原有知識,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新課改提倡“感受式閱讀”,即對課文進行批注閱讀、畫圈閱讀,重點句摘抄閱讀,了解作者的意圖,體味作者的情感。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心得以文章概要、疑問、精華等筆記形式呈現。教材的課后練習中往往體現了教學重點、難點。教師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研討和練習。
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口頭、微信、留言等多種交互方式征求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形成“課前交互教案”,基于學生的訴求,確保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多樣等特點。此方法既保證了語文內容的系統性,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
2.課堂“雙主體交互”——合作
現代教學論指出,認識不是教學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教學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以“問題”為意境,誘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意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問、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課、機械地訓練,教師也不是填鴨式講解。教師在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學會提問,學會交流[1]。
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學生提問:為何焦仲卿與劉蘭芝不選擇私奔而是以死殉情。在這個問題的討論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將所有的學生資源進行整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課后“雙主體交互”——實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強調了“學”與“習”的關系。課后教學是教學工作的空間延伸,根據“實踐和認識”的哲學原理,學生通過練習的實踐方式去解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已經對已有的認知進行改造和創新,在新的認知基礎上,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在課后的工作中,“雙主體交互”提倡教師積極成立“實踐交互小組”[2],精心設計課后作業,組織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實踐,同時也能使教學工作達到學生自助—互助—他助的格局。
多維交互教學法旨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課堂合作共享,激發學生深入實踐,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對學生進行“教、導、學、習”四個方面的精心設計,使師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使語文教育工作有改革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湯見光.高中語文有效互動教學淺談[J].知識窗,2013(3):37.
[2]李金芝.小組合作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