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方面。以《像山那樣思考》一課為例,構建開放式課堂,以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開放式課堂;《像山那樣思考》
一、設計思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八季S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八季S發展與提升”離不開開放式課堂的建構,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必將從封閉走向開放。教師與學生共享過程、共創體驗。教師通過開放式課堂的有效建構,使學生在其中主動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才能在提高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的基礎上達到“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構想
《像山那樣思考》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四版塊的第三篇文章,作者是美國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本文意在告誡人們應平等地看待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學生初讀課文便可基本明晰作者的寫作意圖,但不會對文中富含深意的語句進行深入思考。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本課旨在構建一個開放式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深入思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像山那樣思考”等語句的深刻含義。
2.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四、教學過程
1.利用單元標題和導讀語進行導入。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3.學生舉手發言,提出閱讀中遇到的或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整合并板書。
4.學生四人一組自主合作探究,挑選一至兩題進行解答,可提出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理解。回答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
5.教師補充問題:狼的深沉的、驕傲的嗥叫有哪些含義。
6.介紹作者,總結全文。
五、教學片段
師:現在我們只剩下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了,就是如何理解梭羅的這句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看來這個問題確實有一點難度。對于這種寓意深刻的句子,我們應該深入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話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向大自然學習,因為大自然沒有我們這么功利,人類總是處處都想著錢,但是自然不會。
生齊笑。
師(笑):說得有一點道理,那么我問你,梭羅為什么不直接寫“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自然”而要寫“荒野”呢?請坐,再思考思考。
生:這個啟示是所有的物種在生態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態鏈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
生:我的觀點是,我們理解一個句子,首先要抓關鍵詞,“這個世界的啟示是荒野”,關鍵詞是荒野和啟示。荒野是人類還沒有涉足的地方,所以這里的生態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物種也沒有滅絕,生態平衡維持得很好。而啟示就是,我們人類不能只受利益的操控,對自然萬物應當抱有一視同仁的態度,這樣人與自然才能更和諧地相處。
生齊鼓掌。
師:你說得真好,我為你的發言感到驕傲,大家的掌聲也表明了對你的觀點的認同。那么同學們還有補充嗎?
生:我有一點補充,我認為之所以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不在人類,說明我們人類是需要反思的。人類才是自然界最大的敵人,我們應該謙虛一點、收斂一點,真心誠意地把自然當朋友。
師:大家的回答都十分到位。其實,每一種生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存在的理由,爭取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要像山那樣思考,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觀念。這也正是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的目的所在。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教學構想。由于是自己提出并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思維活躍度明顯提高。在討論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比預設的答案更加全面深入,思考的范圍也更加廣泛,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閱讀鑒賞水平。但本課在一些問題的解決上還是遇到了一些波折,如學生受課本“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一句的影響,在分析“狼嗥”的內涵時無法發散思維,思考方向狹窄。另外,對作者在字里行間隱含的生態倫理觀點也把握不好。過程中我積極引導,甚至在解決某些問題時給出非常明顯的提示,學生才基本能較為輕松地解決。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重在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構建一個開放式課堂,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將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不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加了勇氣和自信。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6).
[2]席勝利.《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案例[J].課外語文,2015(1).
[3]柳雯文.批文入境 品味哲理:《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J].語文天地,2016(1).
作者簡介:屠蕊蕾(1993—),女,漢族,江蘇省揚州市人,碩士研究生,現于江蘇省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任教。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