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強
摘 要:先分析了借助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的必要性,接著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探討了進行理想教育的角度,即人物的選擇、理想確立的背景、追求理想的過程、結果及原因分析、學生感悟,最后結合教學實踐談了注意事項。
關鍵詞:必修教材;理想追求;歷史人物;角度
一、基于理想追求的人物教學的必要性
1.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多,我國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面臨更大的挑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也面臨更大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學教育的第一要務,制定了“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的高中歷史課程目標。
2.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促進人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學生只有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并為之不斷努力奮斗,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近期來看,高考有對核心素養和選做題中人物評說板塊的要求,利用重要的歷史人物精心設計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歷史教學的空洞、枯燥,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幫助其理解和感悟歷史事件,培養其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
3.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育人功能的需要
歷史上的眾多人物為理想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鮮活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來正面引導學生,還可通過歷史人物的錯誤言行之后果從反面警醒學生。但在高考的考試模式下,一些教師出于功利的想法,放棄了內容多、不易得高分、不易教學的人物史教學,在必修板塊也刻意回避或淡化對歷史人物的教學,從而使歷史人物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備受冷落,這就使本應承擔且有獨特優勢的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基于理想追求的人物教學的角度
1.選擇恰當的歷史人物
選擇什么人物,取決于其與教學的主要內容的關聯度及其與課程立意的關系。如《太平天國運動》這一節的課程目標是“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因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領袖,以他為核心設計教學,可以以人帶事,增加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同時,農民起義也可以理解為農民階級在近代史上為了自己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理想而不斷追求的努力。洪秀全則是最典型的代表,透過他對理想的追求可以更容易探究農民階級的作用與局限性。
2.探討理想確立的背景
理想的確立一般是基于為了生存或更好地、持續地發展的憂患意識。這就決定了為什么要樹立理想,樹立什么樣的理想,也為理想的達成度、個人價值能否實現做了鋪墊。如本課,洪秀全理想的確立可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對個人及家庭命運的憂患,樹立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最初理想,再到科考受挫后對前途無望的憂患,再加上當時人民的生存和民族危亡的憂慮,促使其產生了推翻清朝建立人間天國的理想。這就決定了他必將站在歷史的潮頭,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
3.再現追求理想的努力與不足
執著追求理想比樹立理想更加重要,其對最終的結局將產生重要且直接的影響。洪秀全為了追逐理想在前期做了多方努力:著書立說、創立拜上帝教,以凝聚民眾并激勵其斗爭,還要反孔,來表達與舊社會的決裂并為拜上帝教助威,雖鼓動了民眾,但同時也體現出其缺乏先進的理論和政治智慧;親自披掛上陣,與教眾一起東征西討追逐天國夢想;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構建人間天國,意圖通過平均主義滿足農民獲得土地的夢想,以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為太平天國軍事上全盛時期的到來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天朝田畝制度》因空想性無法真正實施,理想天國變成了紙上天國,故不能真正、持續地獲得民心。定都南京后的洪秀全完全變了一個人,迷戀權利、耽于享樂、脫離教眾,結果是獨享取代了共享,等級取代了平等,勾心斗角取代了兄弟同心,無法阻止天京事變的發生,導致革命力量受損的同時還給了清廷以喘息的時間,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直至最終滅亡。
4.探討追求理想結局的原因,感悟歷史的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是用歷史的智慧照亮學生前行的人生之路。通過層層設問,既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還可從中獲得積極的人生感悟。本課可如此設問:前期,洪秀全看似與理想不斷靠近的原因有哪些?后期理想趨于破滅的原因又有哪些?換一個農民領袖是否就可以避免夢碎的悲劇?這說明了什么?從洪秀全對理想的追求與效果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理想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方面,需靈活處理,有的課可行,有的課不可行,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課標而異;有的可以以之為主線統領全篇,如本節內容,有的只可一帶而過,甚至不應涉及;有的需要正面出擊、抽絲剝繭、層層剖析,有的適合潤物細無聲的和風細雨。要學生互動參與,不隱惡,不虛夸,不貼標簽。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