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學 王荻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一常見病、多發病,也是臨床疑難雜癥[1],多見于青壯年,屬于中醫學“腰痛”、“骨痹”[2]。隨著CT、MR 的技術廣泛應用,確診率大大提高。我科從2016-2017年共收治60例,采用推拿手法結合熱磁橫波運動理療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Ⅰ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0-60歲,最小31歲,最大58歲。治療Ⅱ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0-60歲,最小30歲,最大56歲。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及近年來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的文獻綜合制定。
納入標準:全部對象均為遵義市中醫院推拿科患腰椎間盤突出癥者60例。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經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③患者年齡30-60歲。
排除標準:①診斷尚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癥狀的患者;②急性軟組織損傷且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③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松等骨病患者;④有嚴重心、腦、肺疾患的患者;⑤局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的患者。
2 治療
2.1 治療Ⅰ組 采用傳統推拿手法治療,具體操作:患者俯臥位,醫者立于患側,雙掌重疊揉患側腰部,由上而下,由輕到重,反復操作3-5 min,使腰部肌肉松弛,用肘尖按壓腎俞、小腸俞、大腸俞,重點按壓腰部壓痛點,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掌揉患側臀部及大小腿后側,拿大腿、小腿后側,指撥大腿、小腿外側。指按患側居髎穴、環跳穴,指撥委中穴,指揉陽陵泉,點承山穴,指揉昆侖穴,每個穴位操作1 min左右,患者感覺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患者側臥,患側朝上,患側下肢屈曲,健側下肢伸直,醫者立于患者面前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掌抵住其臀部,雙手協同用力做相反方向的緩緩推動,使其腰部被動扭轉,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再做一個稍大幅度有控制的突發性扳動,一般可以聽到一聲彈響聲,但是不要強求彈響聲,只操作患側。
2.2 治療Ⅱ組 采用傳統推拿手法結合熱磁橫波運動理療治療。熱磁橫波運動理療采用長春市眾力(醫療)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 HLJ-103 熱磁橫波運動理療機。患者舒適的仰臥于治療床上,每日治療一次,每次20 min,15日一療程,分初期治療、核心治療與鞏固性治療三個階段。先將放松角度設定為10°,放松時間設定為1 min,將治療角度設定為25°,治療時間設定為 1 min,橫波擺動頻率設定為130-140次/ min,總治療時間設定為20 min。治療結束后,患者需平臥5-10 min。
3 療效標準
根據改良Macnab的標準。痊愈: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正常(>75°),神經功能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偶有疼痛,直腿抬高試驗基本正常(>60°),神經功能基本正常。有效:癥狀有所緩解,直腿抬高試驗(>45°),神經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4 結果
按照上訴療效標準,兩組均有療效,但治療Ⅱ組優于治療Ⅰ組(P值<0.05)。
5 討論
推拿是通過按揉法、點壓法、彈撥法、斜扳法等不同手法,一方面可使椎板發生位移,較大幅度地引起小關節相對運動,擴大腰神經根通道,使椎間孔形態發生變化,緩解神經根受壓及粘連,促進周圍神經的血液循環,改善炎癥物質的排泄和吸收,同時緩解肌肉痙攣或加強肌肉承受力來增強脊柱穩定性,減輕疼痛。而熱磁橫波運動是利用患者自身重量對其脊柱進行準倒懸牽引以及腰椎彎曲度調整,使患者舒適全面放松,改善腰椎周圍的微循環,使患者解除痙攣,消炎消腫,增大腰椎間歇,滋潤和激活腰椎間盤,促使突出的腰椎間盤復位,不再壓迫脊神經和神經根,消除所有癥狀,從而達到治療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
總而言之,我科采用推拿手法結合熱磁橫波運動理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便,療效顯著,適合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王國寶,余宏風.拔伸牽拉下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4):325-326.
張廣寧,王娟. 腰椎間盤突出癥綜合治療[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