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于婷 楊嵐菲 廖軍
【摘 要】目的: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該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女性為多見,又稱為“五十肩”。本文從經筋角度出發,探討肩周炎的治療方法,并提供醫案一則,有利于中醫理論的深入理解及拓展臨床治療思路。
【關鍵詞】經筋理論;肩周炎;醫案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是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和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肩部經筋病變,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變現為肩部周圍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疼痛日輕夜重,常累及頸部和上肢,重者不敢擺動患肢,抬舉困難。疼痛呈持續性鈍痛兼有陣發性刀割樣痛或似肌肉抽痛,以至輾轉不安,影響睡眠。該病多為單側發病,少數可雙側同時發病,好發于5O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1],多見于體力勞動者。
肩周炎屬于中醫“痹癥”的范疇,《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指出痹證的發生與感受風、寒、濕有關。肩周炎的外因多因風、寒、濕之邪侵襲于肩臂,其受風寒,筋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肩部經脈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勞損及跌撲外傷也是導致肩部筋傷的重要原因,因絡脈受損,絕道閉塞 ,筋肉修復不全,骨亦失于濡養,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而致腎精不足,筋骨失于濡養。脾主肌肉與四肢,脾胃虛損,則氣血生化障礙、衛外不固,血虛筋肉失養,四肢失榮。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肝腎虧虛,脾胃虛弱而致正氣不足,易遭受外邪侵襲,局部經絡阻滯不通而發病。
《素問·痿論》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靈樞·經脈》也指出:“筋為剛,肉為墻。”說明經筋的生理功能是聯絡關節,保證關節正常運動并對人體起保護作用。在《靈樞·經筋》描述了肩關節的解剖學基礎。如手太陽之筋“入結于腋下”,“后走腋后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于耳后完骨”等。手六經之經筋與足太陽、少陽之經筋環聚繞結于肩關節周圍,構成相對閉合的膜筋系統,對肩關節提供支撐,為相應經絡提供通道,聯屬骨骼,共同完成肩關節的生理功能。臨床上認為,手三陽經筋為肩周炎的主要發病部位[3]。概括來說,手陽明大腸經筋主前側,癥見肩不能前舉,適用于臑前廉痛,前臂骨上廉為主;手少陽三焦經筋主外后側,癥見肩不能外舉,適用于臑外及肘部痛 、臂外兩骨之間痛、肩胛引頸痛;手太陽小腸經筋主后側,癥見肩不能后舉,適用于腋后廉痛,引肩胛耳后完骨,肩胛引頸痛。
經筋理論認為經筋損傷是引起肩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因肩關節周圍遍布肌肉、肌腱、韌帶、筋膜,其滑液囊的數量在人體關節中所占數量最多。這些結構很容易因外傷寒涼和勞損而發生病變,出現諸多經筋病灶點。其基本病理是關節周圍相關經筋的勞損,經筋反復損傷和修復,纖維化、瘢痕化,進而鈣化,阻礙了經絡氣血運行,引起外滲,產生致痛物質刺激痛敏組織,故經筋痛點的位置往往出現在肌肉韌帶起止部的保護性附屬組織上。經筋學說中所說的“經筋病灶點”,即“陽性反應點”,也就是阿是穴。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人體會出現相應的陽性反應點(經筋病灶點),在指下觸診均有痛性結節或條索[4]。因此,從經筋理論出發,“筋病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治療主要以痛為腧,針對“經筋病灶點”,以病變經筋為主要治療方向。現舉驗案一則,介紹如下。
戴某,女,45歲,大學教師。2017年12月初診。主訴:右肩關節疼痛3月余,加重1周。患者3個月前突發右肩部疼痛不適,自行熱敷及貼敷膏藥后疼痛稍有緩解。近一周來,肩部疼痛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受限,自訴穿衣,伸手,梳頭等動作困難。查體:右肩三角肌前緣及后緣、肩峰下壓痛,部分地方可觸及條索,關節僵硬,搭肩試驗難以完成,表現為“扛肩”現象,上舉、內收時嚴重受限且疼痛明顯。辰下:右肩關節痛劇,活動受限,睡眠質量差,納可,二便可,舌淡,苔白,脈弦緊。中醫辨證:手陽明經筋及手太陽經筋實寒證。針刺時,近處選穴取阿是穴、肩髃、肩針、臑俞、天宗、巨骨、曲池、手三里、后溪,遠處選用健側肩髎、條口透承山。于肩髃、肩貞、肩髎處選用連續波電針,留針30min后取針。取針后進行推拿療法。首先采用基礎放松手法,沿手三陽及手太陰經筋路線拿揉上肢前側、外側、內側后,掌揉患者肩后部及脊柱兩側,雙手拇指撥揉斜方肌、肩胛提肌,掌揉岡下窩處,輕撥岡下肌、大圓肌、背闊肌。其次,針對“經筋病灶點”,使用分筋法,以舒筋散結。后根據手陽明經筋循行,點揉肱二頭肌長頭腱前側,行舉臂牽肩法;根據手太陽經筋循行點揉小圓肌、岡上肌處,行內旋扯肩法。初次治療后,患者即感覺肩關節疼痛有所緩解。治療3次后,疼痛明顯緩解,活動仍較大范圍受限,囑功能鍛煉。5次治療后,肩關節活動范圍明顯變大,囑繼續隨訪治療。
本患者因職業要求,長期過度使用右肩,致右肩經筋勞損,氣血不榮。又因受寒邪侵襲,寒凝則血瘀,致夜間痛甚,診斷其為寒瘀而致痹痛。患者肩關節前緣痛,上肢抬舉困難,屬手陽明之經筋病癥,取患側肩髃、巨骨、曲池、手三里穴;內收困難,屬手太陽之經筋病癥,取患側肩貞、臑俞、天宗、后溪穴。根據紀青山教授經驗選穴,依《素問》言:“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因肩髎穴位于手少陽三焦經上,少陽為樞,主半表半里,故取健側的肩髎穴來治療患側肩周疼痛,可調節患側肩部的氣血,疏通局部經絡。條口穴為足陽明胃經的腧穴,陽明經多氣多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取條口穴可鼓舞中焦之氣,達補益氣血之效,疏通調節患側的氣血。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能夠祛風散寒。推拿手法意在理順肌纖維、松解關節粘連、增強肩關節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物質及代謝產物的消散吸收,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恢復筋脈和肌肉的活動解除疼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葉志敏,池紅井,楊靜茹,等. 無針型針灸按摩儀加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5,21(2):328-330.
王明明,蔡圣朝.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概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07):918-921.
溫曉明.楊金斗運用經筋辨證理論推拿治療肩周炎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09):94-95.
薛立功.中國經筋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