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目的:探究給予中風后抑郁癥患者中醫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中風后抑郁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給予中醫護理的觀察組,30d后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抑郁程度,對比治療有效率。結果:觀察組HAMD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提高治療效率,具備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風后抑郁;中醫護理;療效對比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中風后抑郁癥屬繼發性抑郁,發于中風后,患者多表現出食欲減退、睡眠障礙、興趣減少、消極悲觀等癥狀,嚴重者存在自殺傾向,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造成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對中醫護理應用于中風后抑郁癥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中風后抑郁患者中隨機抽取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4~83歲,平均年齡(64.1±2.3)歲,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4.5±2.4)歲,兩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觀察病情、口腔護理、預防并發癥、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出院指導等。
給予對照組中醫護理干預,包括針灸、按摩、情志護理與辯證治療等。針灸:采用艾灸進行針灸治療,針灸以醒腦為主,疏肝為輔,主要針灸部位包括三陰交、人中、印堂、百會、期門、足里等,20min/次,1次/d[2]。按摩:脾腎陽虛者按摩腎俞、太溪、太沖等;氣郁化火者給予天突、照海等穴位按摩;肝氣郁結者按摩太溪、太沖等穴位;心脾兩虛者按摩三陰交、足三里、神庭、百會以及內關等,按摩手法以對穴位進行揉、捏為主[3]。情志護理:情志護理通過借情法、移情法、安神靜志法以及以情勝情法等改善患者抑郁心理,借情又名音樂療法,根據患者愛好、癥候以及抑郁表現選擇輕柔、動聽、優美、舒緩的音樂,0.5h/次,1次/d;移情對患者注意力進行轉移以疏導其抑郁心情,患者在護理人員陪同下觀看電視節目,電視節目應避免血腥暴力,以樂觀有趣為主,如小品、相聲等,1h/次,1次/d;安神靜志以《健身氣功·六字訣》為依據,引導患者閉目并對自身呼吸以及意念進行調整,通過言語引導,指導患者想象一個美好的環境,自己正在該環境中做自己喜歡的事,對患者的進步予以肯定以提高患者的自信程度;以情勝情法以“喜勝憂”為理論依據,通過保持患者樂觀積極的心情以避免患者抑郁,對患者講述詼諧有趣的故事以保持患者心情愉悅。給予患者辨證治療,對心脾兩虛者給予烏靈膠囊,心脾兩虛者喜靜,焦慮、抑郁嚴重,時有自殺傾向存在,因此病房應保持安靜,保持光線柔和,對患者情緒進行密切關注[4];脾腎陽虛者給予四逆湯治療,以溫腎健脾為原則,給予患者甘辛溫化的食物,脾虛腎虧導致患者肢體麻木,從而導致情緒低落,須與病人進行及時溝通,鼓勵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氣郁化火者以疏肝健脾為治療原則,給予左金丸與丹梔逍遙散治療,保持病房通風舒適,飲食以清淡為主,菊花陳皮代茶飲以疏肝去火;肝氣郁結者,給予逍遙丸治療,飲食以疏肝理氣為原則,多食玉米、蘋果等食物,患者肝氣不暢,因此對患者進行開導,鼓勵患者傾訴煩惱,并進行針對性開導[5]。
1.3 觀察指標
采用哈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價患者抑郁程度,共45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采用尼莫地平積分法判定治療效果,顯效:積分減少≥65%;有效:35%≤積分減少<65%;無效:積分減少<3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后對比,兩組HAMD均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組間對比,觀察組HAMD評分改善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30d后,觀察組治療顯效2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治療有效率92.5%;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7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為77.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后抑郁癥屬“郁癥”范疇,以心情壓抑、脅肋脹痛、情緒不穩定為主要表現,其原因為氣機郁結、情志不舒,同時患者氣血不和、心神失調等也促進了抑郁的發作[6],受抑郁影響,患者中風癥狀惡化,中風癥狀惡化導致患者更加抑郁,形成惡性循環。
本次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評分顯著降低,其原因為情志療法能調理氣機、安神靜志,證實情志護理比常規心理護理效果更優;干預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原因為中醫辨證護理結合飲食護理、針灸治療、藥物治療、推拿按摩等從患者發病原因層次給予治療,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因此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情志療法結合中醫辨證護理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疏導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并顯著改善中風臨床癥狀,具備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宋媛媛,袁云峰.中醫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03):595-597.
李靜.中醫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08):66-68.
鄧瓊濤.中西醫結合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05):100-101.
袁迎春,全勝.早期綜合性中醫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影響[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6,33(01):32-33.
王慧利,武繼濤.中風后抑郁癥的中醫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1):87-88.
李雪.中醫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抑郁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1):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