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樹琴
摘要:生活與地理關系密切,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要善于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地理是一門科學,要科學地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關鍵詞:地理與生活;地理中的樂趣;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8-0268-02
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早為人們所認識,人們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作為一個人知識淵博的標志。關于三國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等故事,就是最生動的例子。我們教與學的雙方每一時刻都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平時可能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比如,有沒有想過太陽為什么每天會有東升西落;一年里為什么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本地為什么冬天盛行西北風,春夏盛行東南風;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的地方沙漠廣布,有的地方汪洋一片……這些在我們身邊的問題都屬于地理知識,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知道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并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我們的生存環境。為此,在教學中把握好以下三個環節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密切聯系生活,讓學生深刻認識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讓學生可以從生活中感知地理,學習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關系。
1.地理與衣服的關系。夏天為什么人們喜歡穿白色的衣服,而冬天喜歡穿深色的衣服呢?通過學習地理知識,學生就會弄清楚,因為夏季氣溫高,太陽高度大,太陽能量集中,白色衣服反射率高,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回去,這樣人吸收部分的太陽輻射就小,不至于太熱。而冬季氣溫低,深色衣服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可以把太陽輻射更多的吸收,人就會暖和。
2.了解地理與飲食方面的關系。民以食為天,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南米北面”的特點,北方大部分是半濕潤的季風氣候,耕地多為旱地,因此喜歡種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而南方絕大部分是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河湖密布,熱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為主,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大體上是南甜北咸,西南地區口味偏辣,江浙一帶菜肴帶甜,東辣西酸。北方菜味濃重并喜歡放蔥蒜,而廣東菜偏鮮偏淡。這和各地的氣候和文化等因素有關。
3.地理與住房的關系。傳統居民住房的樣式、建筑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南北方住宅具有“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點。我國建造的房屋一般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就是利用向南的房屋在冬季可以多接收陽光,夏季多刮南風的有利氣候條件。房屋北面少門窗,則可減少冬季寒冷北風的氣候影響。建筑的結構也隨氣候而異。我國南方房屋一般高大,是適合于那里的悶熱氣候條件,便于通風、散熱、散濕,如云南的吊腳竹樓。北方房屋一般低矮,則適合于北方寒冷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保溫,草原上牧民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
4.地理與行的關系。交通運輸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十分明顯,不同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人們使用什么樣的交通設施、交通工具和運輸方式。平原地區地域平坦,有縱橫交錯的公路鐵路;南方主要是水陸運輸;山地地形崎嶇,主要是石階路、盤山路等;沙漠之中有駱駝;青藏地區的牦牛是運輸工具。
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大家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的人類生活了解的途徑已經非常廣泛。通過對不同的地理環境中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的了解和分析,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具有無窮的樂趣,所以教學必須密切聯系生活,密切聯系實際,利用各種直觀手段,讓學生深刻認識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懂得用地理知識服務于人們、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
二、發揮地理知識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發展能力的巨大動力,興趣有利于思維發展,而思維始于發問。教師精巧的設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使之產生深厚的興趣。要讓學生處于“發現者”、“研究者”的位置,隨著地理現象的展開,不斷發現、思考,獲得地理認識。
興趣是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的心理傾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生對遠離他們生活環境的知識感到陌生,但對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和存在于他們身邊的事物感到特別親切,因此在上課時盡可能以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例和學生周邊的地理事物作為例子,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
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的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地理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同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絡,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廣泛搜集相關信息,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提高收集信息、辨別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學習指導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地理
教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善于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問要有層次,難易適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學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集體討論、互相補充,歸納得出結論,將科學的思維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從機械地感受知識轉為勤思考,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通過積極的思考活動,才能使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使學生學好地理。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才能被激發,思維的火花才能被點燃。為此,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積極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要注意發揮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在教學中要注意積極開展實驗、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注意地理實驗室的建設并充分利用好實驗資源。要積極利用當地地理資源,通過野外調查、實地參觀、參與綠色環?;顒拥?,讓學生進行親身體驗地理的科學性,進而關注生活,增強社會的責任感。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進步日新月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氣候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環境氣候問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這些問題的改善和解決,也不是依靠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能解決的,人類必須團結起來。當前和今后,地理科學肩負著協調人地和諧發展的重任。人類社會的發展向地理學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確認識人類環境和協調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地理是指導我們實施建設及保護生存環境的重要學科,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類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對于解決世界所面臨的多個重要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應當認真研究地理教學,努力培養人才,為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