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平
【摘 要】目的:小兒腹股溝斜疝經腹手術與常規手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及優劣勢對比。方法:對我院近3年收治的小兒腹股溝斜疝經常規手術與經腹手術后觀察、對比。結果:15例經腹手術均未出現陰囊積液及睪丸腫大及萎縮。結論:經腹手術住院天數較常規手術縮短,并發癥出現明顯少于常規手術。
【關鍵詞】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共收治小兒腹股溝斜疝62例,嵌頓疝6例。均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常規手術47例,經腹15例。
1.2 診斷標準
根據第五版外科學腹外疝—腹股溝斜疝診斷為標準。
1.3 手術方法
麻醉生效后患兒平臥,取腹股壁第一橫紋切口(腹股溝韌帶中點上1厘米左右至腹正中線1.5厘米左右連線的水平切口)。切開皮膚、皮下、鉗夾、電凝止血,皮下少許潛性游離,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并提起,其下潛性游離上下約1厘米左右,分開腹內斜肌、腹橫機、拉開肌層,頓性分離腹膜下間隙,切開腹膜入腹,提起腹膜,用手指查探腹股斜疝疝環口,用小拉鉤拉開切口,充分暴露疝囊的內口。找到后,可將手指深入疝囊以明確疝囊的大小及疝囊頸與疝環口的關系。然后用四號細線“8”字或者荷包縫合疝囊內口,并用該殘余線在內口上方壁腹膜懸吊,以防腹膜向疝環內陷、下移。注意此縫合不可有空隙或縫合不應過低,既不能縫在疝囊頸以下,以免復發。最后縫合腹膜、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皮膚,術畢。
62例小兒腹股溝疝手術中常規手術47例出現不同程度陰囊水腫32例,術后1年復發1例;經腹手術15例均未出現陰囊積血,睪丸腫大,隨訪3年未出現復發。
2 討論
任何部位的臟器或組織離開原來部位,通過人體正常或不正常缺損、薄弱點進入另一部位即為“疝”,發生于腹股溝區的疝稱腹股溝疝。小兒腹股溝疝以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為多見,是睪丸下降后鞘狀突未閉鎖所形成。由于右側睪丸下降較晚,故以右側為多見。(1)我國疝外科專業在老一輩外科學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一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從Bassini術式為代表的各類經典修補術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是我國治療腹股溝疝的主流。現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已在我國逐步推廣。(2)唐建雄教授認為疝修補基本原則的建立基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疝的人類學特征;二是人道的考慮;三是社會效益。對“疝”手術盡可能達到外科治療的“最小化”和“最大化”原則,即“麻醉意外、外科損傷、術后不良反應、并發癥及費用”降到最小,而最大限度的實現操作技術易學、易連、有效可行。最終達到最好治療效果。該術式與傳統的“疝囊高位結扎、修補術”相比較有以下優點:(1)該術式切口與手術入路與傳統手術不同。避免了損傷精索,破壞腹股溝區正常解剖結構。利用皮紋的方向切口有瘢痕小,易愈合,不損傷輸精管,無需考慮影響生育的特點。(2)不破壞腹股溝區解剖結構。避免了如二次進行腹股溝區手術時結構不清難以辨認。(3)不損傷髂腹股溝神經及生殖股神經生殖支,故術后無皮膚感覺麻木及提睪肌癱瘓而致“疝”復發率增加的可能。(4)不損傷睪丸動、靜脈,無術后睪丸發育不良及萎縮的可能。(5)不損傷睪丸及附睪周圍的血管,術后無陰囊積血,睪丸水腫等現象,術后無需壓沙袋。(6)手術操作簡單易行、安全,術后瘢痕小,不影響美觀。不足點:(1)該術區解剖結構相對復雜,有旋髂深動脈、腹壁下動脈經過。接近髂外動靜脈。須熟悉解剖,操作輕柔。(2)該術式一般適用于8歲以內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醫生須有傳統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經驗,熟悉腹股溝局部解剖。
參考文獻
中華外科學會疝與腹壁處科學組腹股溝疝手術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10)。
黃磊,唐建雄.經腹股溝疝切口kugel腹股溝疝修補術應用體會[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4);34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