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榮
【摘 要】目的:總結并歸納精神病科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以及針對患者的不良事件可以采取的對策。方法:我院于2017年11月開始對精神病科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選擇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間我院精神病科的30例精神病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同時納入2017年8~11月精神病科的30例精神病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不良時間的發(fā)生情況,分析精神病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及對策。結果: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6.67%(11/30),而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86.67%(26/30),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之間相差較大,而P<0.05,數據從統(tǒng)計結果思考,具有參考價值;觀察組一級和二級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精神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對許多時間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可以被推廣應用。
【關鍵詞】精神病科;不良事件;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護理不良事件是指傷害事件并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醫(yī)療護理行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時間延長,或離院時仍帶有某種程度的失能,分為可預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預防性不良事件[1]。在精神病科患者的護理當中,容易出現因護理不當而發(fā)生的護理不良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我院于2017年11月開始對精神病科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2],本文分別以2017年11月前后的患者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總結并歸納精神病科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以及針對患者的不良事件可以采取的對策,并在研究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將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7年11月開始對精神病科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選擇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間我院精神病科的30例精神病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同時納入2017年8~11月精神病科的30例精神病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我院精神病科接收者;②本人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中途轉院者;②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者;③有傳染性疾病患兒;④入院前3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者。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1~73歲,平均(56.73±1.28)歲;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3~74歲,平均(56.77±1.32)歲。兩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P值均大于0.05,數據從統(tǒng)計結果,不具有意義,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于2017年11月開始對精神病科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即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指導、教育干預等。
觀察組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
包括①成立護理小組:成立專人護理小組,設一個小組長,3~4名組員,對具體的患者負責,為每一例患者建立護理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護理期間患者的發(fā)病情況;
②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對護理人員采取系統(tǒng)的護理專業(yè)培訓,由年資較長的護士開展課程,針對護理專業(yè)知識和護理實踐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普及和分析,臨床護理期間做到防患于未然,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③護理事件分類:將護理期間不良事件分為一級事件(非預期的死亡和非正常疾病進程中的永久性功能喪失)、二級事件(非疾病本身、而是在診療過程中出現的患者的技能和功能的損害)、三級事件(發(fā)生了不良事件未對患者身體機能造成損害或產生的后果不需要任何處理)和四級事件(由于及時發(fā)現了錯誤而阻止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事件未形成事實);分別對每一級不良事件進行統(tǒng)計,并針對常見不良事件進行預防;
④加強護理人員專業(yè)操作能力和心態(tài)培養(yǎng):針對已經出現的不良事件,護理人員應做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各級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將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17.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有效處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采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χ2檢驗,結果顯示,P<0.05,便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6.67%(11/30),而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86.67%(26/30),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之間相差較大,而P<0.05,數據從統(tǒng)計結果思考,具有參考價值。
2.2 兩組各級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一級和二級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三級和四級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對精神病科患者在護理期間發(fā)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護理人員。由于護理人員的疏忽、不專業(yè)、缺乏經驗等原因,會導致各種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包括暴力行為、跌倒、肌注部位硬結、墜床、藥物外滲、口服給藥錯誤等。采取有效的培訓措施,予以專業(yè)化的護理培訓,可有效降低護理期間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此項試驗中,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6.67%(11/30),而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86.67%(26/30),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一級和二級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根據上述材料,表明在精神病科患者的護理中,針對性護理可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有助于患者的康復,與吳劍影[3]等人的研究內容相符。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精神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對許多時間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可以被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徐美瑛. 精神病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及對策分析[J]. 當代醫(yī)學, 2017, 23(10):171-172.
諶嬌, 羅順清, 曾莉,等. 兒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與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4(11):100-102.
吳劍影, 陳美, 周國秀,等. 55例精神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