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目的:探討研究正常孕婦不同孕期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變化及臨床價值。方法:以抽簽模式將于本院定期進行產檢的正常孕產婦中隨機抽出60例作研究對象,后觀察其早、中、晚孕期中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并對此類指標在產婦臨床孕檢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結果:60例正常孕婦中,其晚期孕周中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及陽性率均較早、中階段對應指標水平高,且孕婦血漿D-二聚體水平及陽性率與其孕周呈正比關系,并計算出組間數據差異值為P<0.05。結論:血漿D-二聚體水平應用于孕婦妊娠產檢期間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其指標監測工作的高效落實是降低產婦分娩風險性的有效措施,對改善其預后和保障母嬰安全能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正常孕婦;不同孕期;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
【中圖分類號】R71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D-二聚體是人體降解產物中的一種,是由人機體里纖溶系統中的纖維蛋白衍生而來,指標纖溶程度存在較強的特異性及繼發性,并有相關臨床研究結果指出此類指標能直接凸顯出人體中纖溶繼發性的具體強度,是標志其體內纖溶處于亢進及高凝狀態的重要指標。其中,妊娠作為女性群體生理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其體內激素水平均會伴隨妊娠階段而出現顯著性改變,是導致其機體纖溶及凝血功能出現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1]。現今有大量臨床研究結果明確指出,正常孕婦妊娠期間的纖溶、高凝狀態均處于較低水平,是保證其產后避免引發大出血癥狀和損壞其生理機能的重要指標[2]。但孕婦妊娠期間的多種臟器、系統功能均會隨著其體內環境的變化而出現改變,是促使其體內凝血、纖溶無法維持平衡的影響因素之一,間接性提高了孕婦術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降低其分娩的安全系數[3]。因此,本次研究現以正常孕婦不同孕周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作研究方向,并抽取60例作探討對象行臨床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抽簽模式將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定期進行產假的正常孕產婦中隨機抽出60例作研究對象。60例孕檢產婦中,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6.87±2.61)歲;初產婦25例,經產婦35例。其中,產婦早期孕檢孕周為5~16周,平均孕周12.26±2.33周;妊娠中期孕檢孕周為17~29周,平均孕周24.43±1.79周;妊娠晚期孕檢孕周為30~40周,平均孕周38.23±0.88周。
1.2 排除標準 本次研究所選患者均符合正常孕婦的相關健康體征指標,均排除患有妊娠疾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及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的所有患者。
1.3 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孕婦,在其15、25及35孕周進行產檢時,于清晨采集其外周靜脈血作以檢測標本,然后取枸櫞酸鈉1:9抗凝管來裝置血液并進行搖勻抗凝,接著將離心機調整以3200 r/min的運轉速度來完成15min的離心操作,以得出分離后的血漿樣本。最后選擇免疫比濁法來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ACL-TOP 700對孕婦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含量進行檢測,后統計其不同孕期中所對應的血漿D-二聚體指標。
1.4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60例正常孕婦不同孕期中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并以D-二聚體指標>0.55×103ng/ml為陽性反應為標準來記錄患者指標陽性發生情況,陽性率=(檢出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妊娠早期階段孕婦共出現5例陽性指標,陽性率為8.33%;中期階段孕婦檢出11例陽性指標,陽性率為18.33%;晚期階段孕婦檢出17例陽性指標,陽性率為28.33%。組間數據比較,晚期階段孕婦指標陽性率較早、中階段陽性率高,且計算出組間數據差異為P<0.05。孕婦孕期晚階段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較早、中期水平高,且計算出組間數據差異為P<0.05。
3 討論
妊娠作為女性群體生理中的一種特殊過程,并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其分娩時的母嬰安全性多與其凝血質變及纖溶變化相關,且孕婦分娩時剝離其胎盤時造成的大出血現象只需其血凝纖溶能持續維持動態平衡現狀就能有效避免,并對修復孕產婦子宮內膜及預后改善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但是近年來,臨床也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孕產婦D-二聚體指標水平過高易引發妊高癥,且其妊娠期間的凝血因子濃度及活性會受孕婦生理環境的變換而出現顯著性上升,間接性提高了其血栓的發生概率,是導致孕產婦引發繼發纖溶的主要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孕產婦妊娠期間出現的脂肪代謝紊功能差、血糖異常及血液高凝等癥狀,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其血漿D-二聚體水平過高影響[4]。故臨床指出孕婦妊娠期間定期進行D-二聚體指標水平測定,根據其指標水平來測定孕婦分娩的風險性和及時給予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改善其預后和降低孕婦分娩風險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本次研究將于本院定期進行產檢的正常孕婦中隨機抽出60例,并通過測量其血漿D-二聚體水平展開臨床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晚期階段孕婦指標陽性率及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較早、中階段對應指標水平高,且孕婦上述指標是與其孕周呈正比關系,并得出P<0.05,與孫冬姿[5]一文中的相關數據大致相符,表明此類方法存在較高可行性。
綜上所述,正常孕婦妊娠產檢期間加以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量進行干預,是改善其產后預后和保障母嬰安全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福義.正常孕婦不同孕期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2):31-32.
遲林,李爽,周宇.妊娠期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參考區間的初步建立[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04):125-128.
劉萍,溫潔.多囊卵巢綜合征孕婦不同孕期血漿D-二聚體、C反應蛋白、腦鈉肽水平變化及其意義[J].山東醫藥,2017,57(31):90-92.
劉道彥,李洪春,石祥奎,等.正常妊娠孕婦不同孕期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變化對凝血和纖溶系統的影響[J].抗感染藥學,2017,14(03):552-554.
孫冬姿.淺析孕婦在不同孕期其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情況[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