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紅
【摘 要】目的:深入分析X醫院骨關節外科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獲得有效的并發癥預防方法與處置措施。方法:使用調查研究與統計分析方法,對X醫院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手術部位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統計,記錄分析所采取的預防、處置措施及效果。結果:通過對X醫院半年內骨關節外科80名手術患者病歷的調查統計與分析,其中發生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患者6例,感染率為7.5%;手術危險指數越高,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越高;手術圍術期內使用抗菌藥物患者達60%;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陽性球菌。結論:X醫院骨關節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手術前應加強對患者基礎病的了解,降低手術圍術期患者用藥比例,提高用藥針對性、有效性,特別是危險指數較高手術,對于手術部位已經發生感染并發癥患者應該加強感染病原菌檢測,以便選擇合適藥物治療,最后就是要注意加強手術過程中空氣環境、器械衛生情況的監測與管理。
【關鍵詞】骨關節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
【中圖分類號】R7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手術部位感染是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手術部位感染,特別是手術部位切口感染,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延遲切口愈合,甚至出現切口崩裂,更嚴重者可能會引發手術部位肢體的殘疾及相應器官功能障礙或者衰竭,也存在引發死亡情況;所以,一定要重視手術部位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采用有效的預防與處置措施。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影響因素較多,如手術室環境表面和空氣質量,手術操作中的皮膚消毒、器械質量、施術者手衛生等都可能在后期引發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對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生癥發生情況有必要進行實時監控,并采取特定措施預防感染并發癥發生,通過“全程質量管理”措施的實施降低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了更好了解骨關節外科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生情況,以便獲得有效的并發癥預防方法與處置措施,筆者以X醫院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為對象進行了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監測研究,現將相關研究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主要研究對象
以X醫院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同時包含擇期和急癥兩種情況的Ⅰ、Ⅱ、Ⅲ、Ⅳ類切口手術患者,共80名;主要研究目的是通過80名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的調查、分析,確定有效的預防與處置措施,以提高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手術治療的一次性成功率。
1.2 主要研究方法
采取調查統計分析法,使用統一制定的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監測統計表。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專職護理人員負責感染并發癥發生監測工作戠負責上報感染病例及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醫師負責對發生感染并發癥患者進行救治,并隨時記錄感染并發癥發生與治療情況,以便在最后作相關統計分析。研究過程中手術危險指數等級主要依據手術持續時間、手術切口清潔度和ASA評分評價得出,主要有4個等級,分別是0級、1級、2級和3級;關于手術部位感染情況診斷,主要參考標準為《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版)。
1.3 調查統計與分析 相關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主要借助于SPSS軟件實施,軟件版本為16.0。
2 研究結果
2.1 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基本情況
調查監測結果表明,在X院80名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中,手術后發生感染并發癥的共6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7.5%。其中,關節鏡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0%,具體I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9%,II至IV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6.7%;關節置換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4.8%,具體I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5.8,II至IV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0;復位內固定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1.1%,具體I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6.7%,II至IV類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0;普通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0。
2.2 危險指數對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的影響
研究中,評分為0級的手術55例,其中1例關節鏡手術患者發生感染,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8%,評分為1級的手術10例,感染1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0%,評分為2級的手術8例,感染2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5%,評分為3級的手術7例,感染2例,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8.6%。
2.3 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用藥基本情況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骨關節外科手術患者在圍手術期內抗菌藥物使用率達60%,其中I類切口手術患者的預防性用藥率達到了55%。
2.4 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檢測情況
通過對6例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患者送檢關節液及切口感染分泌物標本的分析,其中4例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的病原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全部為革蘭氏陽性菌。
3 討論分析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骨關節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主要集中于I類切口,占所有感染患者的83.33%;再就是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的發生與切口深度有關,6例感染并發癥患者中關節鏡手術患者4例、關節置換術1例、復位內固定1例。另外,感染并發癥的發生也與患者的基礎病有關,其中4例感染并發癥患者有糖尿病,1例有高血尿酸癥,1例肝功能低,應該加強對手術患者基礎病的了解。還有就是應該加強手術過程中空氣環境、器械衛生情況的監測與管理。
研究結果還表明,手術危險指數與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即手術危險指數越高,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越高;建議在確定手術危險指數、實施手術之前就應該做好感染并發癥發生預防準備,以降低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發生概率;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實施全程質量管理的重要性。關于手術圍術期用藥,筆者認為應該減少用藥患者比例而增加用藥針對性,再就是應該以第I代頭孢類抗菌藥物為主,不宜直接使用第III代頭孢類抗菌藥物。
本研究中6例發生手術部位感染并發癥患者的病原菌都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建議在開展感染并發癥治療前先送檢并提高送檢率,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準確確定手術部位感染菌種,以便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邱紅,蔡幸建,羅鋒,張麗琴,黃紹通.關節外科手術患者多藥耐藥菌監測及感染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04).
劉寧,周義欽,陳墅等.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致病菌分析[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