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 徐純軼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研究組的治療方法為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法,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鋼板內固定法。對患者隨訪一年,對比分析治療效果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發現,研究組患者關節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良好,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外固定;有限內固定;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骨折,占常見骨折種類的十分之一左右,并且在老年婦女中較為常見,青壯年中也有,一般有外傷造成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一般會造成尺橈關節的損傷[1]。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主要可分為三類,伸直型骨折,多由間接外力導致;巴爾通骨折和屈曲型骨折,一般由跌倒時手背撐地造成[2]。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可能會導致正中神經損傷,或者傷口處理不當感染等。粉碎性骨折一般需要先手術再進行外固定或者內固定,如果治療不當則會引起骨骺早期閉合,在幾年后可能會出現橈骨短、尺骨長、手腕橈偏等畸形,給患者帶來了不便和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5-53歲,平均(43.6±2.1)歲;研究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39-60歲歲,平均(46.6±1.9)歲,兩組患者均無其他明顯并發癥。患者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鋼板內固定法進行手術治療。
1.2.2 研究組患者采用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法進行手術治療。對患者手臂麻醉后,于骨折處取5mm左右切口,在骨干鉆孔,鉆孔并擰入四枚螺釘并固定,之后安裝外固定支架。術后采取相應措施防止傷口感染,3周左右鍛煉關節功能,9周左右拆除外固定支架,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100例患者進行隨訪一年,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對比兩組患者關節功能,按dienst表標準進行評估發現研究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回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一般粉碎較為嚴重,在治療時難度較大,骨折部位失去原來正常的生理結構,可能導致橈骨變短,單純用鋼板進行固定也很難恢復原來的功能,還有可能造成畸形等問題,所以我院采用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3]。一般先用克氏針固定保留較完好的骨塊的位置,移除碎骨塊,對于骨缺損的位置可以進行植骨,與傳統鋼板固定的方法相比,克氏針固定創傷較小,穩定性較強。然后在骨折處安裝外固定支架,避免造成骨錯位,畸形等問題。這種手術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增強牽引力,操作較為簡便,患者恢復期短,較大程度恢復關節功能,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并且外支架方便拆卸,避免患者二次手術取出鋼板的痛苦。該手術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要注意骨折部位的對線和對位,盡量恢復橈骨的長度。除此之外,還有植骨的選擇。若患者骨質疏松、骨折機型較為嚴重或骨缺損,則應進行植骨,可選用人工骨,汽油帶你在于可塑性好,不易感染,生物相容性好。
綜上所述,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的手術方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臨床效果良好,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張蕾, 常文凱.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療臨床探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5, 10(23):3187-3188.
傅維德. 不同固定方式治療不穩定成人橈骨遠端骨折療效比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19):2114-2115.
董英濤, 王朝魯, 陳濤平. 經皮克氏針固定與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療效比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7(22):2478-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