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張緒雷
【摘 要】目的:探討MRI影像在椎管內占位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方法:選取從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已確診為椎管內占位患10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50例/組。常規組患者采取CT影像診斷病情,觀察組患者采取MRI影像診斷病情,對比兩組患者檢查后的準確率。結果:兩組患者采取不同影像方法診斷后,采取CT影像的常規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76%,觀察組MRI檢查后診斷準確率為10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影像診斷椎管內占位,與CT影像比較準確率較高,成為臨床上最為有力的診斷依據,也為患者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了有利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MRI影像;椎管內占位;應用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屬于腫瘤病變,是指椎管內可能出現了腫瘤,腫瘤會壓迫脊髓神經導致功能障礙[1]。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患病原因要根據具體年齡的多少而定,日常生活作息不規律會導致疲勞性的損傷,睡眠習慣姿勢不良,氣血虛弱血液循環不良都是引發椎管內占位發生病變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此疾病應及時確診,并制定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診斷椎管內占位的診斷方式多為CT影像和MRI影像,但MRI影像對人體部位的任何方向都可呈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效果更為清晰,為患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診斷依據,成為重要的影像檢測方法。本文針對MRI影像在椎管內占位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做出以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已確診為椎管內占位患10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50例/組。常規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7~60歲,平均年齡(55.32±5.72)歲,病程7~13月,平均病程(9.05±3.02)月;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7~54歲,平均年齡(48.32±5.72)歲,病程7~13月,平均病程(9.05±3.02)月。經統計100例患者中髓外硬膜下腫瘤患者46例,髓內腫瘤患者39例,硬膜外腫瘤患者15例,患者同時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CT影像檢查方法,所選的CT影像儀器為西門子SOMATOMSSpirit螺旋全身CT機器,在檢查過程增強掃描所使用的造影劑為碘伏醇。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取平臥位,首先,對患者采取單純的平面掃描;其次,隨著患者的檢查病處依次掃描;最后,對患者再予以增強掃描。
觀察組患者采取MRI影像檢查方法,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所使用的儀器為西門子超導性磁共振成像儀器。患者在檢查過程取平臥位,記住面線圈,所有患者均采用矢狀位T1WI、T2WI,橫截面T1WI,對部分患者增加冠狀面T1WI進行掃描,并對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及信號發生異常位置重點觀察。
以上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所采用的造影劑及儀器設備,均符合國家藥品和醫療器械規定。
1.3 觀察指標
根據患者CT檢查與MRI檢查的檢查情況,對患者檢查所得結果進行總結分析,觀察CT與MRI檢查后各種類型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影響學表現,做出進一步判斷,并對患者檢查準確率進行統計。準確率=總例數-誤差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采取不同影像方法診斷后,采取CT影像的常規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76%,觀察組MRI檢查后診斷準確率為10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是指椎管內腫瘤,椎管內腫瘤是所有發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內與脊髓鄰近組織的原發性腫瘤或轉移性腫瘤的總稱[2]。按照椎管節段來分,可分為頸段椎管內腫瘤、胸段椎管內腫瘤、腰段椎管內腫瘤;如按照腫瘤在椎管的位置,椎管內腫瘤一般可分為脊髓內腫瘤、脊髓外硬脊膜下腫瘤、硬脊膜外的腫瘤,也是最為常見的三種椎管內腫瘤。椎管內腫瘤如不及時診斷治療,會影響身體各項機能,例如,韌帶、軟組織,如發生病變和惡化,會導致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
針對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方式多數會采用CT影像和X光線,但是這兩種儀器檢查方式,分辨率較低,對于存在的異常病變的大小、位置會因儀器自身的分辨率而顯現的模糊,影像醫護人員對病灶的判斷,極易造成誤診或漏診的現象發生,且無法對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具體病情做出分類和結論,也會影響患者的進一步治療。近幾年,MRI影像的檢查成為最為廣泛和常見的磁共振成像檢查方式,它彌補了CT影響和X光線檢查的不足。MRI影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它不僅像PET和SPECT一樣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于物體本身,也可以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這促使MRI技術更加安全。與此同時,MRI具有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弛豫時間T1,自旋-自旋弛豫時間T2,因此,多得信息更佳豐富,為患者所提供的診斷成像更加清楚、準確。
通過以上兩組影像診斷方式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采用MRI影像檢查診斷的觀察組患者準確率可達100%,而常規組則為76%。由此可見,MRI影像檢查對于檢查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更為準確、有效,有利于患者后期治療方案的制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楊英德.觀察MRI影像在椎管內占位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16,35(35):180-181+184.
高大海.觀察MRI影像在椎管內占位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