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全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促進檔案資源建設和檔案文化傳播,山東省檔案局組織開展了第二批珍貴檔案文獻遺產評選工作。2018年5月,經“山東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專家委員會評審,12件(組)檔案文獻入選第二批《山東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現存于濟南市檔案館。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對濟南實行軍事管制,9月28日,濟南特別市政府成立,10月31日,軍管會的工作全部移交市政府,軍管會撤銷。1949年5月,濟南特別市政府改稱濟南市人民政府。濟南市的軍管時期,時間雖然不長,但作為新濟南政權建設的第一步,在山東乃至全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濟南特別市(含軍事管制委員會)時期檔案全面地反映了濟南特別市到濟南人民政府成立這一特殊時期的社會狀況及工作情況,是濟南市唯一記錄這段歷史的檔案資料,是研究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

1.軍管會通令

2.成立軍管會的布告

3.1948年9月27日軍管會關于使用北海幣的布告

4.軍管會約法七章的布告
現存于濟陽縣檔案館,主要內容是時氏家族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契證,共計44件,包含賣契、文契、當契、家族之間的分家契約、字據、中華民國十三年下忙收照、房契、過繼字據、中華民國稅票等,形成時間自清嘉慶二十三年至中華民國時期達一百余年,清晰地印證了時氏家族的發展史,糧食價格等社會的發展變遷,為研究清中晚期地方鄉村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1.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時為然賣契

2.清光緒四年(1878年)時象生文契

3.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分單
現存于棗莊學院世界語博物館。世界語是由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1888年在印歐語系基礎上創立的一種語言,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世界語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上海成為中國世界語運動的中心,團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從事世界語推廣事業。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接受世界語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的革命思想,中國世界語者積極參加中國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世界語作為傳播革命思想的載體,為中國反帝、反封建、早期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文獻包括1911年起中國早期世界語教材和工具書、世界語抗戰刊物、世界語報刊編輯革命烈士許壽真的遺物、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會員登記表等。

1.1938-1939年香港出版的抗戰刊物《遠東使者》

2.1933年上海世界語學會附設世界語函授學校規程

3.1937年世界語抗戰刊物《中國怒吼》
現存于棗莊市公安局。中興煤礦在清末民初和撫順、開灤并列為中國三大煤礦。中興煤礦公司先后有兩任北洋政府的總統(徐世昌、黎元洪)擔任過董事長,誕生了中國第一張股票。中興煤礦公司的發展,是與其擁有一支自建自養的礦警隊伍分不開的。礦警隊是近代警察的雛形,是棗莊公安的起源,其檔案反映了中興公司礦警隊的組織機構、工作狀況,同時反映了民國時期中興公司發展狀況和當時的社會治安情況。

1.1937-1938年中興煤礦公司礦警總隊人員調動情況

2.1937-1938年中興煤礦公司礦警總隊人員調動情況

3.1947年中興煤礦公司礦業警察保證書
現存于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形成于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包括張弼士先生早期創辦張裕公司的部分史料,是張裕公司初創、管理經營的縮影,見證了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的發展歷史,也反映出創始人張弼士先生紅頂商人的地位,為更深入挖掘張裕和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信息。

1.稟張裕釀酒公司續辦情形由奏折

2.葡萄園買賣地契
現存于日照市檔案館,該家譜是魯南蘇北望族之一的大店莊氏族人自明清以來代代相傳留存至今的孤本原譜。該族譜文化底蘊厚重,莊氏族人留傳下來的“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12字“四好”家訓,言語淺盡、操行簡單但意義深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莊氏族人500余年耕讀不輟、家族興旺、家業延續的根本所在。

1.《城陽朱陳邨莊氏族譜》卷首封面頁

2.莊氏名人介紹——莊瑤
現存于萊蕪市檔案館。萊蕪梆子是山東地方戲中的重要劇種,別具一格,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萊蕪文化滋養而成的具有地方獨特風格的藝術奇葩,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萊蕪梆子藝術檔案,是在建國后隨著萊蕪梆子劇組(劇團)成立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包括萊蕪梆子劇本、曲譜、錄音檔案、研究資料、劇照等,是萊蕪梆子藝術成就和發展的歷史見證,對萊蕪梆子藝術起到延續、傳播和承前啟后的作用。

1.萊蕪梆子《紅柳綠柳》錄音檔案

2.1965年《送豬記》晉京演出時的劇照
現存于臨沂大學。《根據地建設》是山東根據地山東省立濱海中學印的系列教材,是研究濱海中學重要的文獻資料,后附的《新教育概論提綱》是研究華中、晉西北、陜甘寧邊區根據地群眾教育、山東莊戶學的重要文獻資料。檔案見證了沂蒙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建設,是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素材。

1.《根據地建設》封面

2.《根據地建設》第一部分 山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現存于沂水縣檔案館。是沂水縣許家湖鎮趙家樓村趙氏家族,從清代道光三年(1823)到1975年,150年間所保留下來的土地、房產契約及分家文書等,共計60張,詳細記錄了家族中每一次的土地交易和流轉變更。對研究當地晚清、民國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官方認定的土地買賣契約

2.民間自行簽訂的契約俗稱“白契”,經過官方認定,蓋上官方紅印章即成官契,俗稱“紅契”
現存于省公安廳檔案館。是1945—1949年期間濱海區、渤海區、膠東區、膠東區西海專署公安局四個部門編印的四種共計四十本公安期刊,內容完整,涵蓋山東幾大解放區。

1.濱海區公安局編印的《公安通訊》

2.渤海區公安局編印的《渤海公安》
現存于山東省檔案館。1940年7月26日,山東聯合大會在沂南縣青駝寺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標志著山東抗日民主政權的誕生。該資料共計430頁,20多萬字,是研究抗戰時期山東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獻。

1.目錄

2. 聯合大會宣言
現存于山東省檔案館。記錄了山東1942至1949年期間的郵電工作,是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艱苦環境中產生的,反映了山東郵政的歷史發展概貌,對于研究山東乃至全國郵政事業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山東省郵電管理局為暫印一批郵票的請示

第二批山東省珍貴檔案文獻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