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魯倩
“如果有一首歌永遠沒有流行,也永遠不會過時,那就是民謠?!?/p>
20世紀初,在美國紐約的格林威治村,擁擠狹小的街道兩旁是數之不清的咖啡館、舊書店和俱樂部。眾多的藝術家、工聯分子,以及懷揣著理想主義的年輕人涌入于此,他們前衛開放自由,有著對社會及個人的滿腹衷腸。于是各種思想浪潮和文藝運動相互碰撞融合,具有時代意義的美國文化在此孕育發酵,如同燦爛輝煌的法國巴黎左岸,打造了美國最先鋒的理想精神的后花園。
有著現代美國民謠之父之稱的伍迪·格思里,那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和格林威治村的眾多年輕人一樣,有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愛與和平的向往。于是他從家鄉俄克拉何馬州出發,身體力行地進行著一場自由之路。他選擇用扒悶罐車、豎大拇指、徒步等方式走完整個美國。在路途中,他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不公,這些苦難的記憶也為他日后創作主旋律奠定了基調。這段經歷成就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榮光之路,從此唱響了他一生的民謠之聲。
他帶著一把木吉他,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一路上,他遇見工人、農民、水手、小孩、婦女,每個人都是他歌唱的對象,他聽他們的故事,然后全寫進歌里,他們都是他音樂里的主角。
他說歌曲就是音樂加上一種跨越語言的語音,在這一片他們共同生活的土地上。他甚至感覺他參與進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和他們共同經歷著喜悅憂傷。他為人民歌唱,他的取材對象永遠都是圍繞著平凡的小人物,但卻時時刻刻對他展露出新的意義,他的音樂始終帶著一種人文思考精神,始終關注著人生真諦,和對理想、信仰及自我的追求。
其著名歌曲《This land is your land》而后被稱之為美國第二國歌。在這首歌曲中,雖然只有簡單的木吉他伴奏,但卻滿懷熱烈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以及這片土地給予他的自由的呼吸。在音樂的歷史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經典傳唱之聲。
他的音樂也感染到無數的人,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無數的人。其中,年僅19歲的鮑勃·迪倫視伍迪·格思里為精神偶像,并于1961年朝圣般地來到伍迪·格思里面前為他歌唱。并且為他寫了一首歌曲《Song to woody》,在歌曲中,他堅定地唱道,他正走著一條別人已經走過的路。他要像伍迪·格思里一樣,走上這條關于不遺余力奔赴自由之光的道路。
那是一個現代與傳統相互激撞磨合的時代,新的思想和事物沖擊了大眾的視角。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鮑勃·迪倫以《Blowing in the wind》寫出了年輕人面臨巨大社會變動的重重困惑,當愛與和平的口號在伍德斯托克上空吹響,當民謠歌后瓊·貝茲高唱《Joe Hill》,向這個社會發出質問……他們都用最簡單的武器——音樂,來宣泄這個世界的不平等和愛的夢想。
無疑,鮑勃·迪倫讓音樂改變了時代的發展,用民謠的力量捍衛了他們的價值和思想文化。伍迪·格思里的音樂理念很好地傳承到了鮑勃·迪倫身上,他們都相信,音樂不僅可以表達自我,也是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即使,只擁有一把吉他和嗓子。而當20世紀60年代的帷幕漸漸落下,鮑勃·迪倫的政治色彩開始黯淡,但他依舊在音樂的道路上懷揣著極大的熱情,開創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而另一方面,在披頭士解散之后,約翰·列儂個人意志卻越發鮮明激進,并且向這個世界宣告了他的立場以及信念?!禤eople have the power》《Give peace a chance》等音樂都是強有力的口號,鼓舞和激勵著越來越多還在沉默中壓抑的人群。其中,他與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發動的“床上和平運動”更是震撼了世界。
伍迪·格思里、鮑勃·迪倫、約翰·列儂他們都不愿做大地上的沉默者,時代在進步,思想精神的喚醒勢必要引發一場顛覆主流意識的文化。他們的音樂理念傳播并影響了一代代的年輕人,讓其展開探索,以此來證明青年文化的一切可能性。
而在國內,20世紀80年代,當羅大佑以幕后制作人身份轉到幕前,其首張專輯《之乎者也》就在音樂領域激起了千層巨浪,其中,以關乎臺灣經濟變化后所產生社會劇烈變遷的音樂《鹿港小鎮》,更是引起了國內巨大的討論熱潮。
羅大佑不滿足個人的安身立命,在雪崩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是有責任的。在社會席卷的浪潮中,不愿淹沒只能選擇掙脫。在當時的國內,羅大佑無疑吹響了自由意志的號角。他以一種青年人的時代責任感,由當前眺望未來,由此思考這個社會,從而產生對生活的疑問,而發出吶喊。
而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刻,羅大佑又以一個時代見證者的角度寫下了《東方明珠》,這首歌風靡中國,但是他絕對不是迎合者,只是他因與生俱來的民族榮譽而感到歡欣,動情地唱著歷史留下的光芒。羅大佑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歌者,他的音樂始終與社會、時代、歷史、生活緊密聯系,唱著自己的情緒,引出更深遠的思考,民謠之音激蕩著永久的回響。
人,始終是要具備作為一種做人的責任感,這也直接反映在目前國內民謠一哥李志身上,每個時代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似乎總在一脈相傳。當李志在南京奧體新年音樂會上掀起上衣,用近乎怒吼的低啞嗓音發出北島的《回答》,那是未來人類凝視的眼睛,這個世界會好嗎?
今年年初,羅大佑和李志,在某節目中共同演繹《之乎者也》,李志曾說:羅大佑是他最尊敬的音樂家,他眼中的音樂分兩種,一種是羅大佑,一種不是羅大佑。他的音樂已經跳開了一定的范疇,引發了一代人關于命運崛起的發聲。
每一代、每一個地方的音樂人,他們的歌里都帶有深刻的、不可磨滅的時代和地域的烙印。就像電影《醉鄉民謠》里說的:“如果有一首歌永遠沒有流行,也永遠不會過時,那就是民謠?!?/p>
時代不斷變遷,潮起潮落,民謠的傳唱者和思想的先驅者永遠打開了一個新領域的大門。那些純粹的歌者或許不會想到,就這樣唱著自己的歌,便由此開啟了一個時代的帷幕,叩響了經久不息的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