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秀峰
(上海市位育中學 上海 200231)
作為物理學科,要求的是理性分析現象和規律,但僅僅是定性處理顯然是不夠的,它與自然課的很大區別在于理解現有的規律和公式,并運用到判斷和計算方面.測量和計算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這方面的練習題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雖然物理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但真實世界非常復雜,需要將其簡化為物理模型才能讓學生去處理,由此在出題時常常會編造數據及條件,甚至在實驗題中也會有湊數字的現象,那么如果給的是真實數據,但不同的觀點得出矛盾的結果,又該如何看待?
【題目】(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海南卷)某同學用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 Hz,當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實驗中該同學得到一條點跡清晰的完整紙帶.紙帶上的第一個點記為O,另選連續的3個點A,B,C進行測量,圖1中給出了這3個點到O點的距離hA,hB和hC的值.回答下列問題(計算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1)打點計時器打B點時,重物速度的大小vB=______m/s;
(2)通過分析該同學測量的實驗數據,他的實驗結果是否驗證了機械能守恒定律?簡要說明分析的依據.

圖1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裝置示意圖
顯然可根據A到C的平均速度作為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vB=3.90 m/s,這里不再研究第2問,轉而研究實驗中體現的加速度.根據v2=2gh,及hB=0.785 7 m,可得g=9.68 m/s2,顯然比理論值小的原因可以解釋為阻力的影響,不算太嚴重.但從另一個觀點求得的加速度出了問題:在此勻變速運動中應當滿足hBC-hAB=gt2,其中t=0.02 s,以此逐差法求得g=11 m/s2.兩種計算上應該都沒問題,但是結果矛盾,參考文獻[1]認為由這道題的相關數據既然可以算出如此不合理的加速度,所以是出錯了題.雖然文獻[1]用的是另一道數字不同的題干,但可見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亟待合理的解釋.
如果存在4段已知長度hAB,hBC,hCD,hDE,就可以求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利用hCD-hAB=2gt2和hDE-hBC=2gt2分別求出g后相加除以2.為什么不是相鄰的兩段相減求出3個g值取平均呢?因為你會發現這樣相加后消掉了hBC,hCD的數據,誤差更大的原因是使用的數據更少.對于海南卷中的這道題,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方法正確但所用的數據范圍過小(A至C之間)也會導致大的誤差存在,不妨就從測量誤差來估計一下:根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我們可以估計每個長度測量值的誤差大小在0~0.000 2 m,而求g的表達式為
用到了4次測量值,估計分子的不確定度在0.000 8 m范圍內,但觀察分母為0.022,相當于將此誤差放大到2 500倍,所以g值的誤差大小估計在0~2之間,那么得到那樣的數據就可以理解了.相比之下,v2=2gh的觀點則是用上了足夠大范圍的數據(從起點開始的位移),應該更具有說服力.

即


vA=vB-gtvC=vB+gt
代入數據得
vA=3.704 m/svC=4.096 m/s
分別平方作為縱坐標,再以3個點的下落高度h為橫坐標作出了圖2所示的直線擬合(Origin軟件),可見畢竟存在誤差,直線是不過原點的,而下方的直線方程表達式y=A+Bx里,斜率B即為2g,可算得
g=9.799 7 m/s2


圖2 v2-h直線擬合圖像及相關的數據
這當然跟我們用9.8 m/s2的加速度去反推在A,C點的速度有關,所以第2次用計算值g=9.68 m/s2,求得
vA=3.706 4 m/s
vC=4.093 6 m/s
再次作圖(圖未顯示)后得到新的直線方程表達式如圖3所示,算得
g=9.679 69 m/s2
雖然這個值基本上也是默認加速度為9.68 m/s2而得到的,但仔細觀察這兩個直線方程的截距,第2次的-0.004 08 m2/s2極小,明顯更加過原點了,說明加速度為9.68 m/s2是可信的,因為一般保持在O點速度為零并非難事.

圖3 第2次作圖后得到的數據
再仔細思考一下,這兩次直線的截距都是負值,顯然不能對應任何O點的初速度,應該是源于那幾個測量數據的誤差;負的截距會導致偏大的斜率,說明這幾個數據點本身就可能會造成加速度測量值比真實值(或者說是均值)偏大,而如果這個誤差再集中在小尺度范圍內被放大(一次逐差的計算),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那個g=11 m/s2的出現呢?但是與文獻[1]中一樣,逐差計算值都不是偏小而是偏大很多,深層原因還有待廣大同仁進一步研究.
實驗是不容作假的,通常出題也會尊重事實;打點計時器的內容我們研究的很多,用來求重力加速度其精度還可以接受,通常編成習題時沒必要在數字上再進行處理.逐差、全程、作圖都是正確的求重力加速度的觀點,只是偶然誤差在小范圍的數據中體現得更加明顯一些,由此即認為題目出錯是值得商榷的.雖然這里的推導也很不嚴密,但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實驗事實,不失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