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萍 徐新兵
(蘇州市甪直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27)
仔細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不難發現,“類彈簧問題”已成為出題的熱點.之所以取名“類彈簧”,是因為這類問題有個共同點:如同小球壓彈簧一樣,釋放之前速度是零,之后速度也是零,但是中間過程速度不是零.此類問題各人都有生活體驗,卻又未曾研究,它涉及多個力的動態變化,綜合牛頓定律、運動學公式、超重和失重、功和能等知識,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它強調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如2017年高考江蘇卷第9題,該題要求學生分析小球由靜止釋放下降到最低點時的各種信息,否則此題無法得到正確答案.它是對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測試,考生解此題時不是想不到就是想不周到,得分率很低.可見,在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的形勢下,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物理即生活,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僅從近年的高考題和高三模擬考試題出發,對此類問題談些粗淺認識,與大家共商.
先看一個有關彈簧的問題.
【例1】如圖1所示,輕彈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個小球從彈簧正上方某一高度處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接觸彈簧后把彈簧壓縮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落.在小球下落的這一全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小球剛接觸彈簧瞬間速度最大
B. 從小球接觸彈簧起加速度變為豎直向上
C. 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到達最低點,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D. 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到達最低點,小球的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圖1 例1題圖
解析:我們首先把握住一點,此過程中,彈力F并不是瞬間就變得很大,彈力F的增加需要時間來累積,小球始終向下運動,其速度方向一直向下,彈簧一直被壓縮,根據F=κΔx,彈簧壓縮量Δx一直增加,彈力F一直增加,既然力F一直增加,我們可以預見的彈力F與mg的關系,不外乎以下3種情況,F

表1 小球運動和受力情況
從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到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D.
【例2】(2017年蘇州高三期初摸底)人站在地面上,先將兩腿彎曲,再用力蹬地,就能跳離地面,則在人下蹲過程中( )
A.人除受地面的彈力外,還受到一個向上的力
B.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受到的重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對地面的壓力
D.人對地面的壓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
解析:我們首先把握一點,此過程中,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否則就應該勻變速或者靜止等,我們可以從文字中得到以下信息,“下蹲之前人不動,下蹲之后人也不動,中間的過程中人是動的”,翻譯成物理信息“速度的方向向下,大小先增加后減小,即人的重心先加速后減速”,接下來的問題顯而易見,為什么先加速后減速呢?原因無外乎一點,重力與支持力的合力發生了變化?也就是這個過程和彈簧問題差不多,盡管我們無法分析因人體肌肉關節等變化帶來的支持力的變化,但是這個過程前后特征確實和彈簧一樣,為了分析更加清晰,設計表2如下.

表2 人體運動和受力情況
從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到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例3】(2017年高考江蘇卷第9題)如圖2所示,3個小球A,B,C的質量均為m,A與B,C間通過鉸鏈用輕桿連接,桿長為L,B,C置于水平地面上,用一輕質彈簧連接,彈簧處于原長.現A由靜止釋放下降到最低點,兩輕桿間夾角α由60°變為120°,A,B,C在同一豎直平面內運動,彈簧在彈性限度內,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為g.則此下降過程中( )


C.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A的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

圖2 例3題圖
解析:本題中 “現A由靜止釋放下降到最低點” 這句話信息量不大,但作用極大,這句話就和剛才例1中所體現的彈簧問題中的情景一樣,部分學生看到就過去了,沒有思索這句話背后的意義,它所體現的物理過程實際上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翻譯成物理語言為“速度始終向下,先加速后減速”,再分析為什么會先加速后減速,根據牛頓定律,合力先向下后向上,換句話說,整體而言,豎直方向肯定是支持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毫無意外,當支持力等于重力時,小球A處于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動能最大.

所以選項D正確.
【例4】 (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物理卷Ⅱ)如圖3所示,滑塊a,b的質量均為m,a套在固定豎直桿上,與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過鉸鏈用剛性輕桿連接,由靜止開始運動,不計摩擦,a,b可視為質點,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則( )
A. a落地前,輕桿對b一直做正功
C. a下落過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終不大于g
D. a落地前,當a的機械能最小時,b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mg

圖3 例4題圖
解析:此過程中,開始時b的速度為零,等a到達最低點時,b不能繼續向右運動,此時b的速度也是零,但中間過程速度不是零,根據速度不能突變,速度的變化具有連續性,可知,在這個運動過程中,b必定先加速后減速,則顯然,直桿對b的作用力先是沿著ab方向向下,與速度夾角小于90°,后對b的作用力沿著ba方向向上,與速度夾角大于90°.顯然,這個過程與此前所講解的彈簧問題是極為類似的.關鍵是找出運動的特征“先加速后減速”.
推理:對選項A,當a到達底端時,b的速度為零,b的速度在整個過程中,先增大后減小,動能先增大后減小,所以輕桿對b先做正功,后做負功,故選項A錯誤.對選項B,a運動到最低點時,b的速度為零,根據系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故選項B正確.對選項C,b的速度在整個過程中,先增大后減小,所以a對b的作用力先是動力后是阻力,所以b對a的作用力就先是阻力后是動力,所以在b減速的過程中,b對a是向下的拉力,此時a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故選項C錯誤.對選項D,a,b整體的機械能守恒,當a的機械能最小時,b的速度最大,此時b受到a的推力為零,b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b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mg,故選項D正確.
類彈簧問題難就難在動態變化過程中的力不是恒定的.因此,把握類彈簧問題,關鍵在于把握好動態變化過程以及物體的合力所對應的作用效果.在解題的時候,能夠多動手畫一畫過程圖,理順過程及思路,此類問題也就可以順利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