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靈威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引言:該地鐵隧道工程直接在巖溶盆地當中穿行,溶洞與土洞均較發育,無論是對施工還是運營都有較大影響。本區段采用盾構施工,所穿溶洞與土洞區長度較大,地質條件復雜,施工困難,安全風險高,現結合廣東地區類似項目經驗進行分析,先進行風險區合理劃分,再確定科學的處置范圍,最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以保證施工和運營安全。
該區間總長約1.5km,洞頂覆土深度約8-17m,采用盾構法進行施工。區間處在海陸交互相沉積平原地貌,基巖為石炭系地層,本段地形較平坦,相對高差較小,地面高程5.70-8.55m。該區間主要穿行于殘積層及沖洪積層[1]。
區間內共布置175個勘察孔,從鉆探揭露結果看,共分布311個溶洞,見洞率在55%左右,高度最大可達9.7m,充填溶洞約占總數51.5%,主要充填物為粘土;共分布44個土洞,高度最大約7.93m,多為全充填形式,主要充填物為粉質粘土。覆蓋層砂層內的孔隙潛水和巖溶水共同組成了含水結構,在含水層的中間,存在厚度從幾米到十幾米不等的粉質粘土,形成隔水層。
盾構區間通過該巖溶地層,主要的工程風險有盾構機在掘進過程中的栽頭、地表沉降過大或坍塌、影響周邊建筑等。
根據相近地段項目經驗,區間隧道底部5m范圍內,如果沒有溶洞與土洞,也沒有明顯的巖土界面或其他軟弱地層、不良地質,則可將該區域視為低風險段,即溶洞與土洞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而這一區域內存在溶洞與土洞,或5m內還有明顯巖土界面或其他不良地質,則視為高風險區,即溶洞與土洞會造成較大影響。將分界線確定為隧道底下5m的原因有:
(1)從既有線路地質鉆孔結果看,巖土界面均處于地表下方10m以上,在界面周圍分布多處溶洞與土洞。線路周圍既有村房使用已有60余年,期間未發生由于溶洞與土洞塌陷造成的安全事件。村房的基礎深度約5~8m,距離巖土界面的豎向凈距約 5m,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溶土洞上方覆蓋土層超過 5m,在一般荷載作用下產生塌陷現象的幾率很小[2]。
(2)結合某研究院對地鐵列車實際運營的沖擊振動作出的檢測,對于采用混凝土軌枕的道床,其軌面下方2.5m范圍內路基土實際振動加速度,只有地面的十分之一以內。此外,盾構隧道采用C50盾構管片拼接而成,剛度較大,截面為圓形,無棱角,能有效分散列車運行產生的沖擊力,地鐵列車自重與運行產生的沖擊振動也比地面列車小。基于此,底板下方土體受地鐵列車運行的影響,深度不會超過2.5m,底板下方5m范圍內的溶洞與土洞,基本不會由于列車運行而產生不利影響。
(3)根據巖體力學,在地下空間埋深達到一定數值后開挖隧道,圍巖應力轉移,會在一定范圍內產生集中現象,形成有規律的壓力區域“壓力拱”。盾構隧道上跨其他隧道或地下空間的工程實例很多,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即使豎向凈距小于5m,也能夠保證安全。從已探明溶土洞看,相關地區跨徑在4.0m以上的土洞很罕見,且其斷面也通常類似拱形。鑒于此,可認為隧道外側 1倍跨度,即4m范圍之外的溶洞與土洞,只要與地鐵隧道間有穩定隔水層,或采取一定措施形成穩定隔水層,溶、土洞就不會對盾構隧道造成太大影響[3]。
綜合上述分析,在隧道底下5m的范圍內,只要對所用已探明溶、土洞及其他不良地質進行有效處理,就能對工程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需要注意,以上提出的分界線實際上是地區經驗界線,將該地區的粉質粘土作為標準層,如果隧道埋深較大、進入中微風化巖層、或者下方土層具有很高的強度、良好的粘性,則可對分界線進行適當的縮??;相反,如果底板下方存在不良地層,則需擴大分界線,取較大的安全厚度。
(1)盾構隧道巖溶處理應遵循以地面、機(盾構機)內預處理相結合為主,洞內預留措施處理為輔的原則,溶洞與土洞的處理應先于盾構掘進進行。
(2)線路進行風險區合理劃分,根據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處理;對于高風險區,應重點處理隧道兩側及底板5m范圍內存在的巖土和溶洞交界層;對于低風險區,可只處理兩側5m范圍內存在的土洞,處理方法為充填法。
(3)溶洞與土洞多采用填充法或壓密法進行處理,按其填充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以保證最終的處理效果[4]。
充填處理前,需要先進行溶洞平面范圍的試探測,以揭示到溶洞的鉆孔為基準點,加密鉆孔向四周擴散,孔間隔2.0m。隧道結構輪廓外5m線以內為溶洞的平面處理范圍,同時也是溶洞大小試探測的外邊界,處理時應先找邊界再進行注漿處理。鉆孔兼做注漿孔,并選擇數個洞頂處鉆孔兼做排氣孔。排氣孔每洞至少一個,間距超過4m加設排氣孔。

圖1 加密鉆孔平面布置示意圖
溶洞與土洞的充填,需要結合洞的體積與實際充填狀況,從先填后灌和全灌兩種方法中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結合現有巖溶處理經驗,充填注漿依然是有效且常用的方法,通過壓漿孔的密集布置,能直接揭露土洞,消除安全隱患;通過壓漿,能使洞穴得到進一步充填,避免土洞發生坍塌;憑借漿液具有的擴散和滲透作用,能擊破或者是消除與之相鄰的土洞,隨即處理已經發生的坍塌。
由于巖溶地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城區內受交通、管線、建構筑物的影響,巖溶的發育狀況仍可能遺漏,不能完全探明,因此參與巖溶地區盾構隧道施工的單位需配置(盾構)機內超前探測的儀器與機械設備(小鉆機)。并應在地面配備巡查車輛,隨時監控盾構掘進過程中的對地面、地層的擾動情況。超前探測發現需處理的溶(土)洞時、可根據實際施工條件選擇地面或洞(機)內處理方法,在有條件時、優先采用地面處理方法。
此外,穿越巖溶地區的盾構隧道,設計時應預留注漿管,盾構隧道施工過程中應加強二次注漿,而且從提高管片施工及運營階段的安全系數考慮,應當適當增加管片含鋼量。
3.2.1 溶洞與土洞充填
(1)全填充溶洞
對于全填充溶洞,主要進行靜壓灌漿處理,于鉆孔當中安裝袖閥管直至溶洞底面,開始深孔注漿作業。袖閥管為PVC管,設計漿液有效擴散半徑為1.5m,按(2.0×2.0)m的要求控制鉆孔間距。注漿使用純水泥漿,其水灰比為0.5:1.0-0.5:1.1,注漿壓力在0.4-1.0MPa范圍內;如果洞內存在流動的水,則周邊孔需要在漿液當中摻入一定量的速凝劑,將漿液凝固時間嚴格控制在10-20s范圍內。在進行注漿時,需要采取分序孔方法,按由下到上先外圍后內部的順序進行。為避免漿液擴散到太遠的位置,可采用間隔、定量、分次,從低壓開始緩慢加壓的方式,當吸漿量在1-2L/min范圍內保持15min后停止注漿。
(2)半填充與未填充溶洞
當溶洞與土洞的高度在3m以上時,采用壓力注水泥砂漿方法,或設置注砂管,借助高壓風機不斷壓入干砂,通過吹砂使填充達到密實,再于其它孔內安裝袖閥管進行靜壓灌漿,直到填充密實。當溶洞與土洞高度在2m以內時,可直接進行靜壓灌漿,具體方法同上。

圖2 填充方案示意圖
3.2.2 效果檢查
溶洞與土洞在完成加固后,其土體必須具有良好密實性、均勻性及自立性,應當進行效果檢驗??刹捎谩岸螇簼{”方法進行檢查填充率,采用標貫法測定檢查密實程度,標貫值達到“堅硬”狀土為優,“硬塑”狀土為合格。
對于加固效果,可采用鉆孔取芯的方法進行檢查,按1%孔數抽查,且不小于3點,要求每個溶洞均要檢測一次,做抗壓試驗。測取滲透系數及無側限強度,要求達到下列標準:
(1)換刀地段上的滲透系數不得超過1.0×10-7cm/sec,無側限強度不能低于0.3MPa。
(2)一般地段的滲透系數不得超過 1.0×10-5cm/sec,無側限強度不得低于0.15MPa。
質量檢查孔的壓水檢查工作應在單元工程灌漿結束7天后進行。
3.2.3 注漿孔預留
在區間內預留一定數量的注漿孔,能起到防止運營過程中基底塌陷的作用。道床開工前,用一端設有法蘭盤的鋼管,將其固定于管片下方,再對道床進行澆注,而鋼管的另外一端則直接留于道床,在運營時用蓋子進行封堵。與此同時,在隧道運營過程中,按10-20m的間隔距離設置縱向測點,按15d/次的頻率進行監測,以監測結果為依據掌握下方地層實際變化,如果出現異常,則由預留鋼管直接鉆穿管片,安裝袖閥管實施注漿加固。按照3m的縱向間距設置一排預埋套管,間隔一環管片進行設置。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巖溶處理不僅難度較大,而且復雜多變,必須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進行設計,并選擇適宜的施工方法,該區間所用溶洞與土洞處理方法是通過長時間分析總結而得到的,從目前項目實際進展看,這一方案是合理可行、切實有效的。
(2)根據本工程具體情況,與地區內其它工程相比較,并參照相關研究成果,將隧道底部下方5m范圍內是否存在溶洞與土洞視作風險區合理劃分依據,可以成為該地區的參考標準。
(3)巖溶地段所用盾構機必須具有超前注漿與探測等功能,對于漏注漿的地段,需要進行超前探測,并結合探測結果進行補充注漿。
實際上,溶洞與土洞的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人員協同配合,采用預防與治理充分結合的總體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保證盾構施工及后期運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