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勝
(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193)
本空壓機房屬于核電工程的配套廠房,該機房建筑面積338平方米,長29.400米,寬11.500米,屋頂標高分為4.5m和6.5m,一層框架結構。無地下室,地上一層,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局部設剪力墻厚 200mm),18根柱,柱截面尺寸400×400mm,主體結構梁、板、柱、墻、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
框架柱混凝土底部有7處蜂窩、麻面。
框架柱5m標高處有約0.3m3大小的不規則孔洞;另一框架柱4.2m標高處存在高約400mm,深度約350mm的孔洞。
3.1 麻面是一種表面局部缺陷,表現為結構表面粗糙或有許多小凹坑,一般發生在柱底。蜂窩是指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孔洞,本工程框架柱出現的是柱底表面麻面和深進的蜂窩。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振搗不密實,缺乏應有的逐層搗固措施;模板不嚴密,漏漿較重。
3.2 孔洞不同于蜂窩,蜂窩的特征是混凝土局部缺漿、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而孔洞則是混凝土結構內有空腔,局部沒有混凝土??锥吹某叽巛^大,以至于鋼筋全部裸露,造成結構內貫通的斷缺或結構整體的損壞。表面的孔洞通常有輕微的凹陷,存在對結構承載力的危害性。孔洞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漏振或振搗不實,嚴重漏漿或鋼筋過密以及模板內有木塊等雜物所造成,如混凝土下料高度達到6.5米,下料過程中采取的措施不當,混凝土離析致混凝土下部出現蜂窩不密實情況?;炷翝仓谝归g施工,照明不足,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振搗時無法清晰判斷混凝土振搗是否密實,致使出現欠振搗情況。
孔洞邊緣的混凝土都帶有坍散骨料的酥松表面和松弱漿膜,在修補孔洞之間對這些不密實部分應清除掉并用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然后進行模板支設,在孔洞的混凝土澆灌口做上帶托盒的懸掛式模板,使澆注的混凝土高出洞口的水平,以創造一些混凝土勢壓,增加孔洞中混凝土的密實性。模板支設及下料口的位置見圖1。采用C40S微膨脹混凝土并用小振搗棒分層振實。混凝土澆筑時澆筑高度要超過其澆筑標高100mm,為保證接縫處澆灌密實,要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二次振搗抹平壓光。待混凝成型并拆除模板后,將多余部分混凝土剔除,并用鋼絲刷將剔鑿處清理干凈,澆水潤濕后,用1:2(體積比)水泥砂漿(內摻801建筑膠)將其分層抹平壓光。

圖1 柱上部模板支設及下料口示意圖

圖2 框架柱加固配筋平面示意圖
剔鑿柱根部的蜂窩麻面,用鋼絲刷將剔鑿處混凝土表面和鋼筋清理干凈。在混凝土澆灌口做上帶托盒的懸掛式模板,使澆注的混凝土高出洞口的水平,以創造一些混凝土勢壓,增加孔洞中混凝土的密實性?;炷翝仓安鹉?、抹平同4.1條。
在原框架柱側邊增加墻柱,即加大柱截面尺寸,見圖 2。加固截面編號1~11截面尺寸為300×500,配置612立筋,水平筋采用12@400mm布置(已預埋至原框架柱中),箍筋采用8@200布置且柱子箍筋與水平鋼筋進行焊接,焊接長度100mm,拉筋8@200矩形布置。12號截面尺寸為300mm×550mm,鋼筋配置同 1~11號。13、14號截面尺寸分別為 300mm×850mm,300mm×800mm,分別配置1012立筋, 13號原預插8拉筋,現將原拉筋不變,采用植筋的形式將12每隔400mm間距預插在柱子中,且預插筋與箍筋進行焊接,焊接長度100mm。箍筋采用8間距200mm布置,拉筋采用8間距200mm。
混凝土澆筑總高度達到6.1米,澆筑分三次進行,前兩次每次澆筑高度2.5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S混凝土;第三次混凝土澆筑高度為1.1m,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40S微膨脹混凝土?;炷翝仓安鹉?、抹平同4.1條。
本文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混凝土質量缺陷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修補措施進行了深入剖析,經綜合分析比較,采取切合現場實際的修補措施,修補后的混凝土達到預期效果,滿足功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