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李小龍去世前最后一部作品《龍爭虎斗》有望在好萊塢重拍。據《好萊塢報道者》23日稱,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已選中執導過《疾速追殺》和《死侍2》的動作片導演大衛·雷奇,希望他能在銀幕上再現這部經典之作。今年7月20日恰逢李小龍去世45周年,用重拍《龍爭虎斗》來紀念他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李小龍、功夫片乃至亞洲電影在歐美傳播途徑的契機。
新版《龍爭虎斗》主演和編劇目前都還在籌備之中。拍攝于1973年的《龍爭虎斗》被視為李小龍代表作,也是他在銀幕上展現“截拳道”和自由搏擊的集大成者,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量影迷。許多功夫迷對電影中的動作戲津津樂道,孤島比武大會的劇情如數家珍,就連成龍、洪金寶等人的跑龍套出場如今也是一大影史軼事。在當年《龍爭虎斗》只是成本80萬美元的合拍片,但最終全球票房高達2.3億,超過眾多好萊塢大制作,進一步奠定李小龍動作巨星的地位。李小龍本人在這部影片拍攝過程中投入大量心血,從編劇、動作設計到場景挑選都親歷親為,著意傳播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哲學理念,但由于舊疾發作和諸多意外,沒有等到電影正式上映就去世,成為伴隨《龍爭虎斗》四十多年來的最大遺憾。
事實上,在上世紀70年代,亞洲功夫片對于西方觀眾來說只能算是一個小眾口味的類型,按照美國《綜藝》近日的回顧,當時美國觀眾對于亞洲電影普遍關注度不高,李小龍意外去世后,《綜藝》僅在第七頁不起眼處發了一篇不到300字的訃告,“他沒能得到明星般的治療,因為他還不是個大明星,至少在英語世界里還不算”。當時亞洲動作明星在好萊塢很少,即便是需要會功夫的亞洲角色,也是由大衛·卡拉丁這樣“帶有東方風情”的白人來飾演。出生于美國的李小龍并不甘心,他有成為功夫巨星的一切潛質,最后通過香港影壇再“殺回”好萊塢。
李小龍在歐美世界的真正揚名反而是他去世之后,依靠無數影迷、電影人和媒體對李小龍作品的挖掘,錄像帶時代的娛樂化反芻,他的個人形象從小眾的亞文化轉型為大眾的流行文化,一步步變為亞洲第一的超級巨星。昆丁·塔倫蒂諾等知名導演在作品中致敬李小龍,也把這種文化傳到更遠地域。除了原本就是功夫片發源地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美洲、非洲和南亞次大陸都因為好萊塢的流行傳播而了解李小龍。就在今年初,還傳出中美合拍傳記片《小龍》的消息,導演是曾打造過英倫史詩片《伊麗莎白女王》的印度人謝加·開普爾,可見其影響力。
從昆丁《殺死比爾》到姜文《邪不壓正》,李小龍的武術理念、雙節棍和黃色緊身衣無數次被后人效仿和致敬。在上世紀90年代李小龍得到西方公認后,好萊塢在1993年拍攝了一部《李小龍傳》,主要聚焦于他在美國的經歷,由華裔動作明星李截來飾演。近年來中國也拍攝了不少關于李小龍的影視劇,譬如由同樣具有美國經歷的吳大維、李治廷等人參演的《李小龍傳》。2008年,50集劇集《李小龍傳奇》全面展現李小龍人生軌跡,男主角陳國坤更是被贊“李小龍轉世”?!?/p>
環球時報201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