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群力
[關鍵詞]紙媒;老年讀者群;堅守方法
不可否認,紙媒的客戶群正在大規模的流失。原有的老客戶紛紛放下報紙,拿起手機,他們給出的說法很直接“報紙上發的,手機上早就有了,還有什么看頭。”紙媒在寒冬中正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各方也在想盡辦法力求破局。其實在大家苦思向外拓寬領域的同時,紙媒更應該向內看,練好“內功”,堅守住我們現有的讀者群。報他們關注的焦點,訴他們的需求,討他們的歡喜。如果問到報紙現有的讀者群是哪些人,大家會異口同聲:老年群體。是的,老年群體是紙媒體得以維持生存的中堅力量。
一、認清受眾群體才能有的放矢地服務
有這樣一組數據或許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最新的《社會體制藍皮書》指出,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
現今晚報的老年讀者群大多是多年的老用戶。問問身邊的朋友,咱們爸媽看報已成一種習慣,早起去市場手里拎著菜,胳膊上夾著一張報紙,成為逛早市老年人的“標配”。老年人一天不看報,總會覺得少了點什么。也因此,紙媒要生存必須認清誰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二、抓住受眾痛點,緊追不舍成就報紙的爆款
退休后,老年人與單位的聯系頻率降低,與社會接觸相對較少。他們獲取信息主要依靠報紙等傳統媒體。因此報上有關于養老金、退休金、醫保等的報道最受歡迎,以往曾出現過“一紙難求”的局面。晚報辦的《銀發》專刊深受老年人的喜歡。
1.了解老年人的精神訴求,是報道的核心。擁有176萬60歲以上老年人的哈爾濱。已然一只腳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的門檻。養老問題是牽涉到每個老人、每個家庭乃至全社會神經的話題。在要聞報道方面,晚報更是把關乎老年人的政策以最好的版面刊發,比如《4月份未領到養老金快到社區認證》《我省老年人在養老院看病醫保能報銷》《養老機構那么多您該怎么選?》等諸如此類的新聞,成為吸引老年讀者群的“利器”。
那么現今的黑龍江省的老年人總體的生存狀態如何呢?
他們想再融入社會。哈爾濱老年大學本部每周659個班,報名人次依然“火箭速度”瘋漲,在這兒沒有人混日子。很多老人來念書、學習,不僅為了與同齡人交流,更是為了不被這個世界“拋下”。這里儼然為老人們晚年生活開啟了另一扇門,它是與這個高速運行的社會的一個接口。也是通往與外界甚至子女溝通、了解彼此情感的一條路徑。
他們在夕陽中綻放。一些老人們把當年愛好的“歌唱事業發揚光大”。高峰期有的KTV一白天發出過上千個排隊號碼。新晚報曾以《冰城銀發族進軍KTV白天時段上座率九成》進行了報道。他們享受晚年的生活。十余年時間,冰城在三亞的候鳥老人已接近30萬人,他們從最初的“長期游客”逐步融入當地生活,《新晚報》報道的《一份哈市候鳥老人的三亞“養老報告”》,講述了老人們南下去三亞的原因。
當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今,不論是老年^還是其子女包括整個社會對老年人婚戀的接受程度都大幅E升。在現實生活中,老人再婚不僅僅是兩個老人牽手共同生活那么簡單。它涉及雙方的子女和整個家庭。作為萬年不變的晚報報道的“爆款”,日前,《新晚報》以《老年再婚鬧出“宮斗戲”怎么破?》為題的一篇報道再次引發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2朋確他們的生存狀態,是破題的關鍵。老年人群體總體來說,因為年齡的關系,屬于弱勢人群。人老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每每有走失老人的報道,其在微信、報端、以及ZAKER哈爾濱的轉發量都是遙遙領先的。像《新晚報》報道的《民警領老太沿街識狗找到家》《用GPS準確定位找到走失老人》算是其中幸運的。
前年哈爾濱市松北區患有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杜金芝老人離家出走了,她消失了30個小時,這是杜金芝的第四次走失。后來雙城一名年輕醫生在自家門口發現了她,此時她已經走出50多公里遠了,沒有人知道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哈報集團以此事為契機建立了易走失人群信息庫,“杜阿姨”成為第一個錄入者。
同時,騙子也將老年人當作最容易上鉤的群體。《新晚報》開辟了《幫爸媽防騙》欄目,對騙子的騙術進行不遺余力的揭露。比如《上門“優惠”收電話費兩年兩騙老人》《市消協聯合黑龍江大學應用心理系專家發布消費提示:這9種保健品騙局告訴咱爸媽別信》《謊稱能辦養老保險詐騙老人20多萬元》《裝“兒子”半年騙數十名老人20萬》等報道都及時地向老年人提示了風險。
3.在特例中觸及社會冰點問題。社會冰點問題。記者往往很難駕馭。但一經報道,必會引發各方的關注。
說起老人告孩子,不少人會覺得是子女不孝,老人走投無路才將親生骨肉告上法庭。然而,記者從哈市多家法律援助中心了解到,在告子女虐待或是不給贍養費的老人中,有近3成老人背后“有故事”,他們之所以會跟兒女“翻臉”,不過是想逼兒女結婚,期待孩子多回家看看,或是表達對后老伴的愛意……這些老人“不差錢”,差的是子女對他們得關心與了解。《8旬老漢告女“就想讓她快嫁人”》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幅家庭生活原生態圖景。
《空巢老人糾結中的守望》這篇稿件則談及了空巢老人問題,“他們不敢生病只怕無人照顧讓兒女為難:他們思念孩子,卻不敢打電話,只怕打擾。”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濃厚的真情實感,展現了空巢老人的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記者寫道,“只要聊到你們,他們能瞬間打開話匣子。你的記憶里,他們總是損比夸多,可你不在場時,他們會重復好幾遍你有多牛,多孝順;你的記憶里,他們很噦唆,東家長西家短說不停,可你不在場時。他們會開著電視打著盹;你的記憶里,他們健忘、摳門,可你不在場時。他們能記住你所有的喜好,并且盡力省吃儉用滿足你……”這段話令不少的讀者淚目。
“我這一輩子沒孩子,老了老了,就怕等我沒意識的時候,就沒人管我了!”近日。哈爾濱公證處家事法律服務中心接到了這樣一份特殊的遺囑,沒有兒女和親屬的獨居老人孫女士想將兩套房產及存款遺贈給一名跟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男子。而這名男子是多年來對她很照顧的好鄰居。《新晚報》記者了解此事后,以《孫大娘要把二百萬“遺產”留給鄰居》為題采寫了報道。文章一出,在社會上引發強烈的反響。獨居老人的話題也再次被發酵。
下面的例子,更讓人心酸。新晚報記者報道過囤垃圾困住自己的82歲大娘餓得敲墻的故事,這位老人是在其老伴去世后開始拾荒的,她無兒無女,鄰居報警,救援人員連清兩天垃圾救出老人。鄰居說:“她有時見到我們就說餓,我就給她買點粥,買一個包子,她總是好幾天不吃飯。”另一個鄰居說,她很心疼齊大娘,有時想給她送飯,卻進不去屋,往里扔還怕砸到她。
這些只是特例。但對特例進行如實報道。更是展現紙媒對冰點問題的深刻思考。因此,在紙媒的寒冬里,堅守住受眾中最中堅的老年讀者,是紙媒得以維持的最關鍵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