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雨
[關鍵詞]廣播;新聞采訪;方法
廣播新聞采訪的方法,是指廣播記者為獲取新聞而對客體所采取的觀察、訪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采訪手段和方式。廣播新聞最基本的采訪方法有訪問和觀察。這也是其他媒體的新聞采訪經常使用的方法。
一、廣播新聞采訪中的訪問
廣播記者通過錄音方式與采訪對象交流并將采訪內容記錄下來,現場的錄音采訪要求必須一次成功。否則事后很難補錄,比對文字記者,廣播記者顯然有更苛刻的要求。所以廣播記者怎樣才能問明白、問得好、問得巧,就更要下功夫琢磨,當然,不同的訪問形式有不同的要求。
1.個別訪問
個別訪問就是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單獨交談。這種訪問方式有利于記者與采訪對象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溝通和交流,讓對方暢所欲言記者了解事件的真相、掌握事件的細節,都要用到個別訪問這種方式。
(1)采訪對象的選擇
選擇合適的采訪對象,是訪問成功的基本條件。為了讓采訪獲得成功,記者選擇采訪對象應該首先選擇新聞事實的參與者、目擊者和直接關系者:其次是選擇新聞事件的知情者,這些人雖然不是新聞事實的參與者、目擊者和直接關系者,而是對新聞事件有所了解,采訪他們有助于對新聞事實進行全面了解;再次就是選擇對新聞事實有看法、有見解的職能部門的官員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采訪他們。可以對新聞事實形成多方面的評價。
(2)提問方法
新聞采訪中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什么,不問什么,都會影響提問的深度,關系到提問的效果。要針對采訪對象的不同性格、語言能力以及社會地位和采訪目的,選擇單刀直入或迂回曲折等不同提問方法展開訪問,以能迅速挖掘出新聞事實及采訪對象的內心感受為準。
第一,開放式提問。這種提問往往是問一些大而化之的問題。形式范圍較廣,采訪對象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可以暢所欲言、泛泛而談。提問花費的時間比較長,獲得細節性內容的難度較大,并不是所有的場合和對象都適合運用提問方式。
第二,閉合式提問。記者提問得比較具體明確,被訪者的回答只能是記者提問所限定的內容。要明確回答特定的具體問題,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否”。
比如:“您當時看到了什么?”“這件事是什么時候發生的?”“您認為酒后駕車應該加大處罰力度嗎?”這種提問可以避免被訪者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或“節外生枝”。記者能夠掌握主動權,由于提問比較明確,往往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采訪對象一般能回答出實質性內容,這種提問方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三,開閉結合提問。一般來說,采訪提問多是綜合運用開放式和閉合式這兩種提問方式,總體情況和具體的細節都能有所獲取。
(3)提問技巧
不要明知故問;一次只提問一個問題:問題的長度要適當,問題越長,回答往往越短;不要自問自答;不要搶話;尊重對方隱私,不該問的問題不問。即使想問,也要巧妙提問。
2.座談會
座談會也稱集體訪問,即媒體同時邀請一小群采訪對象,諸如多個知情者或專家、行家等,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一起探討某件事情或某個問題。記者問參加座談的人進行采訪。兩種情況可能會出現:一種是冷場。大家都不肯放開說;一種是大家都很積極,爭著發言。對此,需要記者現場引導、控制或提前準備討論提綱,讓討論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二、廣播新聞采訪中的觀察
觀察是新聞采訪活動中獲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徑。是使新聞作品生動形象的必要手段,它貫穿采訪活動的始終。也就是說,采訪一旦開始,就要用好眼睛。
從角度上看,觀察分為宏觀觀察和微觀觀察。宏觀觀察是對新聞事件、新聞現場整體性、全局性的把握:微觀觀察則是對新聞事件、新聞現場局部性、細節性的把握。公開觀察公開亮明記者身份,希望被采訪單位或被采訪對象給予工作上的配合;隱蔽觀察又稱為暗訪,意在揭露事實真相,往往運用于曝光性的批評報道。
1.觀察的內容
總的說來,記者的觀察應當強調全方位、全視角的觀察,不能籠統地講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應當有所側重。
(1)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進行觀察,要圍繞新聞事實觀察現場的情景,其中包括現場的概貌、總體情況以及現場具有典型意義的氣氛、場面和情景。
(2)人物采訪時的觀察,要觀察人物的形象、舉止、神態,觀察人物與周圍人物的關系及其所處的環境,
(3)觀察新聞事實的特點。特點就是區別,沒有區別,就沒有特點。因此,記者在新聞現場一定要捕捉那些最能表現事物特征和新聞主題的有特點的場面。
(4)觀察中要發現新聞事實的本質,這需要記者在觀察中進行必要的判斷與思考。
2.觀察的方法
觀察活動除了要把握觀察的內容還應該注意觀察的方法。
(1)選擇恰當的位置。觀察什么,要根據報道的內容來決定。一般說來,為了能弄清楚事實的情況,既要從遠處觀察。又要從近處觀察,這樣所反映的內容會更全面。
(2)選擇恰當的時機。記者應靈活調動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維和觀察模式觀察和采錄,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發揮思維能力,選準能反映出事物特點的關鍵時刻,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預期的觀察效果。
(3)擇機“隱性觀察”。在某些非正常的情況下,記者還可以采取不暴露采訪者身份的情境角色定位。即通常所說的“隱性采訪”,以便于觀察和采訪那些記者公開身份出現會嚴重影響進程的事實。
(4)觀察中伴隨著思考。記者觀察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發現問題。揭示新聞事實背后的本質內涵。記者要將觀察與思考結合,迅速通過思考分析來判斷信息內容和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