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民
[關鍵詞]新聞盛宴;深度新聞:立體新聞
一、以大數據為依托,做出有深度的新聞
作為新聞人,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大數據已經對媒體的新聞生產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虛擬和現實深度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新聞發生在數據世界里。充分利用大數據,不僅能讓數據成為新聞報道的源泉。還能讓數成為新聞生產的有力幫手和支撐工具,利用好這個工具,讓大數據為新聞的表現形式服務,挖掘一些“看不見的新聞現場”。需要我們動腦筋創造出一系列新聞數據化的表現形式。
當天津氰化鈉爆炸事件發生的時候,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是時間、地點、事件。但在信息獲取更加容易的今天,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的簡單描述,需要更有深度、更多緯度的報道。所以氰化鈉倉庫爆炸事件發生后,通過大數據平臺,如果呈現全國氰化鈉產業地圖,這則新聞的豐滿程度和閱讀深度又是怎樣的一個樣貌呢?這種全面、交互、關聯的新聞,恰是未來新聞發展的一個方向。
當絕味鴨脖產品被曝光細菌超標時。傳統新聞的做法是對事件進行曝光。作為對消費者的預警,對執法部門決策的支持,新聞還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例如,一秒獲知絕味鴨脖在全中國店鋪的布局:比如絕味鴨脖的上下游產業布局圖……
2016年,人民日報推出基于大數據的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專門設置“數據新聞可視化實室”,人民日報于當年“兩會”期間,第一時間通過數據進行政策解讀,完成了兩會報道,快速為新聞的實時性與深度提供數據支撐。在“中央廚房”內部特別增設了一個新的部門——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實驗室,配備繼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之后的第四類記者——數據記者,并打破以往“采編發播”等流程,將數據融入各個環節之中,最后將新聞以多元和多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總會有一天,記者需要什么資料無需再奔赴各個現場,而是直接通過云端,將中國媒體乃至世界媒體連接起來,“中央廚房”的最大化價值也就實現了。
二、以大數據為依托。做出可視化、立體式新聞
利用大數據,將一些新聞以可視化、立體式的敘事方式呈現給讀者,增強可信度、可讀性的同時使受眾能夠深入閱讀,是大數據社會帶給新聞媒體的一道饕餮大餐。
2017年的美國大選中,英國《衛報》報道美國總統大選,通過對全球用戶進行調查,并最終將調查結果以“大數據+敘事”的方式,用數據動態圖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只要點擊鼠標即可了解某一區域支持特朗普的投票狀況,簡單清晰的數據,加上些許文字,英國《衛報》以調侃的語調講述了自1987年起,特朗普一次次“非常認真”的競選之旅,最終《衛報》以《全球黑暗的一天》為標題分析特朗普當選帶來的威脅,在社論中該報稱特朗普當選是一次國際政治地震……這種可視化、立體式的敘事方式呈現給讀者的新聞,增強了可讀性、趣味性,更能引導受眾深入閱讀。
還記得那個用全景式公車體驗帶我們漫游柏林的《柏林晨報》(Berliner Morgenpost)么?這份柏林閱讀量第二大的報紙在新媒體交互設計上佳作不斷。他們的最新作品用交互式圖表展示柏林近年來迅速攀升的房價,鼠標點擊圖表,可以獲取整個柏林不同社區房租變化曲線和數據,最終讀者自己得出結論:上漲速度最快的是市中心的格爾利茨公園附近的社區,五年間房租漲了97%……
三、以大數據為依托。讓新聞數據由晦澀變得可讀
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人與互聯網,互聯網之間的互動,實時生產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匯聚在一起。能夠真實地表現出人們當下的行為、關注點、興趣點、移動路徑、社會關系鏈等值得解讀的信息。數據與新聞生產相結合的關鍵,是提供獨到而精準的數據解讀。通過仔細分析大量數據來揭示有意義的新的關系、趨勢和模式的過程。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挖掘這個過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挖掘出來的數據更有效地送達受眾,如何更有效地提供新聞產品。因此,挖掘數據之后,更關鍵的步驟是解讀數據,讓晦澀的數據以可讀的方式呈現到受眾眼前。
從2016年5月16日起,廣東電視臺《新聞大數據》聯合騰訊應用寶開啟臺網聯動的大數據合作新模式,圍繞“星APP榜”6月榜及《(6月)中國Android生態大數據報告》核心內容,在全國廣電行業率先推出第一檔電視《新聞大數據》欄目。對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大數據經過互聯網和專家進行數據收集、分析處理后,通過視聽化和敘事化的制作手段,創作出一種新形態的電視新聞報道。該欄目視聽效果全面升級,打造新聞節目新視覺。通過大量采用圖表、動畫、短片等形式,開創性地將全新的虛實結合的虛擬前景技術應用在新聞直播當中。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涉及的是2.3億農戶承包的1億多公頃土地。在這2.3億農戶當中。多少比例的人已經將土地流轉,多少人希望將土地流轉,他們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家庭人口結構的比例和分布如何,都能通過大數據找到答案。
從央視播出的《數說“一帶一路”》,到廣東電視臺《新聞大數據》《生活大數據》。再到許多節目中的“數說板塊”,用數據說新聞這一形式開始越來越多、越來越欄目化地出現在電視中。這是否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選擇?在新聞欄目高度同質化、報道維度被民生視角高度“壟斷”的今天,用數據說新聞,不僅能夠為敘事和評論提供更多的維度,而且數據新聞從選題到表現手法都帶有較強的互聯網基因。
數據是新聞報道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當今社會更是得到了讀者和媒體的充分重視,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新聞報道停留在單一的文字報道階段,尤其是對某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時。只解釋某一經濟現象。缺乏對現象所關聯的精準數據的分析。大數據時代,解決了財經信息知識點難以“落地”的問題。利用現代可視化的技術和手段,將與財經現象相關的數據以多樣化的信息圖表、多維空間圖解、立體表格、全景地圖等信息圖表的方式傳達新聞內容,能夠將煩瑣的信息圖表化繁為簡,通過分析目標受眾的知識結構與興趣愛好,找到與受眾理解度更近的報道表達方式,借助聲音、視頻、動態仿真模型多種形式呈現數據,并根據受眾的數據分析合成符合受眾喜好的新聞故事,可視化程度更高。將原本意義豐富卻干澀枯燥的數字,轉化成通俗易懂、準確生動的新聞資訊傳播給受眾,并通過受眾在互動過程中留下的痕跡與反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媒體“互聯網+”轉型。才是當今社會新聞媒體給予受眾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