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也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既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和社會存在,又是一個復雜、開放、動態的大系統。城市充分表達和釋放著人類的創新理念和創造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總會帶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痕跡,也因此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那么城市是如何產生的呢?
中國是人類發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世界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區是中國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五千年來,中國城市發展的重心,從西向東,從北向南轉移,后又從南向北,從東向西擴展。
在距今五千年到一萬年前的原始時代,在如今稱之為黃土高原腹地的黃河中游,西接甘肅、寧夏的近河和南川河一帶地區,歷史上并不貧瘠。在舊石器時代,那里草木茂盛、土地肥沃,我們的祖先憑借其較為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在那里居住繁衍,使之成為黃帝、炎帝領導部落游牧、耕種和生活的地區。我國西北部很早就成為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西北部地區曾經是我國粟的最早種植區,蠶的最早喂養地,制陶、冶煉的最早發祥地,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城”和“市”是兩個概念。“城”的出現早于“市”。“城”是指有防御性圍墻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沖,防守軍事據點和軍事要塞。《管子·度地》記載:“內為之城,城外為郭。”《墨子·七患》記載:“城者,所以自守也。”在中國古代,“市”是商品交換之所。
公元前16世紀,商代城市反映的是奴隸制的經濟文化。迄今發掘的商代城市遺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湖北龍城等。這些古城都是奴隸制國家和地方國的都城所在。至周王朝,實行“分封諸侯”制度,又稱“封邦建國”。各諸侯國都把立國和建城看作一件事,城市便成為方國的象征。農業文明在周代城市中的反映十分明顯,即城市以政治中心功能為主,同時也是軍事中心,而城市的經濟中心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城市發展最顯著的特征是反映了這個時期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的功能不再是單一的政治功能、軍事功能,突出地增強了城市的商業和社會文化功能。
秦代建立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實行郡縣制,為中國封建時代城市體系的形成確立了行政法律體制。從漢代初年休養生息,到漢代中期經濟社會繁榮、文化發達進入盛期,西漢城市有一個長足的進步。在西漢長安、東漢洛陽大發展的同時,臨淄、邯鄲、成都等城市都已發展成為區域性較大的城市,工商業功能增強,成為漢代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
文明先進的一個集中體現,是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才能支撐都市的發展。據考,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京師長安有60多萬人,東都洛陽有30多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達到140萬,南宋臨安的人口更是達到2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不管是在中國,還在全世界,超過200萬人口的大都市,這都是第一次出現。同時期,歐洲的城市相對較小,當時崛起的名城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人口規模不到10萬人。然而,宋以后,中國城市規模大幅下降。元朝建都大都(今天的北京),人口最多時不過80多萬。明清兩朝,北京的人口維持在70~80萬的水平。直到工業革命以后,地球上才再次出現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以及在此基礎上以工廠制度取代手工場制度的經濟變革。這個階段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揭開了城市化序幕。
從歷史發展看,世界城市人口從公元1世紀到18世紀,經歷了1700多年,才達到2930萬人,占世界總人口的3.2%。而工業革命后不到100年,即至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總比重人口比重增加為6.4%。同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的國家。倫敦、巴黎、維也納、莫斯科、圣彼得堡、加爾各達、東京、芝加哥、費城、紐約等10個城市的人口均超過100萬。不過,世界早期城市化進程仍較緩慢。
從1951年之后,世界城市人口由鄉村越來越向城鎮集中。到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上升至41%;1990年上升為46%;1998年為47%;2000年已經超過50%。主要工業國家都實現了高度的城市化。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度也在加速。亞洲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的31%提高到1980年的40%,到2000年達到51%。
中國的城市化是在人多、地少、底子薄的特殊國情下逐步推進的,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如今中國的城市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980年代后期,在農村經濟改革的推動下,小城鎮在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日顯,也成為當代中國城市化的重要戰略選擇。
進入21世紀后,國家“十五”城鎮化發展規劃在強調把“發展小城鎮作為推進城鎮化重要途徑”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元化城鎮化發展戰略。在新時期,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將成為推進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加速,且不光注重量的擴大,更注重質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在2014年3月發布實施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得到扎實有序推進。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城市數量已達到657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
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驗,城市化率在30%~70%期間是加速城市化的時期,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80%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目前仍處于加快城市化的階段。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群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空間布局體現,其發展程度決定了一個區域參與全國甚至全球競爭的能力。
目前,傳統的省域經濟和行政區經濟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城市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2015年,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的人口,創造了39.4%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城市的主體是人,是以人為中心。亞里士多德將城邦的緣由歸結為人類為了完成善業,認為城邦的本質是由公民的本質決定的。隨著城市文明的發展,人們對于城市的本質有了更深化的認識,文化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城市是文化的歷史積淀,又是城市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美國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體,它更是各種密切相關經濟相互影響的各種功能的集合體——它不單是權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歸極。”可見一個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源自文化,而這又深深影響著一個城市精神的構建與重塑。
城市精神在本質上是一個城市的自我文化認同,在城市本身有清晰的自我認同的同時,也深深影響著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城市精神引導著人們的思維,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能鼓舞人、激勵人去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城市,熱愛自己的家園。因此,在城市發展的新格局中,確定自己的精神坐標已不僅僅是尋找內在的靈魂,更是探索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人文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