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等的影響和制約。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在水運交通要沖(多在河口區)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如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泉州等。其中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優越的城市(如廣州)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成為今日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
近代工業、交通的發展,航海技術的進步和國際經濟聯系的加強,促進了原有港口城市的繁榮,也促進了新的港口城市的成長。1979年起,我國政府決定在沿海港口城市或有建港條件的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興辦經濟特區;1984年決定在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興建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便利用港口條件和當地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發揮沿海港口城市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兼海港城市,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寧波港是世界五大港口之一,屬中國前三大港口,其中寧波港是全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則列全國第三大港口。寧波舟山港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原“寧波港”和“舟山港”名稱不再使用。看似只是兩個名稱的疊加,但它的意義遠非簡單意義上的“1+1=2”。
據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統計,寧波舟山港2009年完成的5.7億噸貨物吞吐量占全省全年海港貨物吞吐量的81.4%,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4億噸,占全省海港的 92.3%;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43萬標準箱(TEU),占全省海港的94%,略低于2008年水平,這表明寧波舟山港集裝箱量自2008年后首次突破1000萬標準箱大關后,在金融危機的襲擾下,依然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與沿海同類港口相比,其下降幅度最小。經受住金融危機的洗禮,寧波舟山港在新年開局發展勢頭更加強勁,國際大港的地位日益凸顯。
港口興,則城市興,經濟興。早在2005年3月,寧波市委常委會根據專家的意見和廣大市民的投票結果,進行了多次研究,最終一致認為,“誠信、務實、開放、創新”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寧波的歷史內涵、文化底蘊、商幫精神和城市特色,既源于歷史,又立足現實,既便于宣傳、記憶,又富有激勵作用,從而被確定為新時期寧波精神。寧波精神源于歷史,又立足現實,為寧波人構筑了精神坐標,為寧波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寧波改革發展,在浙江工作期間曾34次來寧波考察指導工作,為寧波發展指明方向;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又勉勵寧波,要與杭州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共同唱好“雙城記”,為全國全省大局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去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習總書記還把寧波譽為記載“一帶一路”歷史的“活化石”。
寧波的特色優勢在于港口和開放。如今,“活化石”煥發新光彩。2016年,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9億噸大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球第4位,寧波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占到全省的24.7%和25.7%。
為加快開放發展,寧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鞏固提升四大優勢:開放通道優勢,打造港口經濟圈,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建設滬嘉甬鐵路,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開放產業優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培育智能經濟,打造制造業創新中心、經貿合作交流中心和港航物流服務中心;開放平臺優勢,提升寧波梅山國際物流、寧波杭州灣新區兩大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能級,增強寧波都市圈城市極核功能;開放環境優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圍繞打造一流開放強市,近年來寧波全力爭創中國(寧波)“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努力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全力打造國際一流強港,協同建設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合力建設全球一流的現代化樞紐港、航運服務基地和大宗商品儲備交易加工基地;全力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推進外貿“優進優出”、外資“招強引優”,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先行示范區。
今后,沿海港口體系的加快建設和發展仍將是浙江的濃墨重彩之處。未來5年中,浙江省的高速公路將加密、成網。在業內人士的眼中,寧波港和舟山港合并將帶動更多的港口附屬經濟的衍生,港口經濟將會從簡單的裝裝卸卸向物流服務、臨港工業邁進。
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是浙江實現水運強省工程的重要一步,也是浙江省對于長三角地區發展的重要砝碼。浙江水運強省工程的實施,區域布局的形成,促使沿海區域成為浙江省產業集聚帶、海洋經濟成為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更大程度上來說,它對有效緩解長三角水路運輸需求與現狀之間的矛盾,促進長三角綜合交通運輸網的發展,減少區際交流阻力以及對于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形成和完善,推動區域內各港口在功能上的錯位發展,形成長三角港口群,從而有利于長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促進長三角地區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強化作為全國增長極的功能和作用都將起到“居功至偉”的作用。
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要求在寧波的生動實踐。
天津,簡稱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正式筑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稱。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后,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南上海,北天津”,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亦是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航運融資中心、中醫藥研發中心和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5位。
而天津港也稱天津新港,處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交匯點上,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綜合性港口和對外貿易口岸。天津港是在淤泥質淺灘上挖海建港、吹填造陸建成的世界航道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目前,天津港主航道水深已達21米,可滿足30萬噸級原油船舶和國際上最先進的集裝箱船進出港。2014年1月1日,中國第一條人工開挖的復試航道在天津港正式通航。2015年4月21日,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自貿區。
縱觀天津的發展,無不體現著天津的城市精神——愛國誠信、務實創新、開放包容。“愛國誠信”概括了天津人基本的道德追求和價值取向,“務實創新”反映了天津人鮮明的意志品質和精神氣質,“開放包容”體現了天津人博大的氣魄和胸襟。天津精神既是天津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特質和精神品格,又充分體現了天津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必將成為引領天津發展的精神力量。
具體地說,“愛國誠信”概括了天津人基本的道德追求和價值取向。天津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從大沽口保衛戰、火燒望海樓、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烽煙;從實業救國,到五四運動,天津人民在抵御外辱、救亡圖存的斗爭中形成了強烈的愛國情懷。今天,天津人民又肩負起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促進環渤海區域發展,培育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大歷史使命。作為中央直轄市,要為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是天津人共同的追求和心愿。天津人正是以這樣的境界和胸懷,謀劃天津的發展,充滿激情地投身天津建設。天津人歷來崇尚誠信,對國家講忠誠,對朋友講信義,重規則、守契約、言必信、行必果。新時期,天津人要進一步弘揚誠信精神,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把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養成誠信人格,用誠信來規范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努力建設誠信天津。
“務實創新”反映了天津人鮮明的意志品質和精神氣質。務實是天津人最鮮明的特質,不事聲張,崇尚實干。全市人民團結一心,干事創業,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實,真抓實干、科學巧干、埋頭苦干,在實干中開創新局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創新是天津發展和進步的靈魂。天津新一輪的發展是與新一輪思想解放、改革創新相伴而來的。在前進道路上,仍然需要不斷破除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堅持海納百川、勇攀高峰;不斷破除畏葸不前、無所作為,堅持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更需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熱情鼓勵創新設想,大力支持創新實踐,充分運用創新成果,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崇尚先進、創業創造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天津成為創新氛圍濃厚、創新人才聚集、創新成就顯著的城市。
“開放包容”體現了天津人博大的氣魄和胸襟。天津因河而興,因海而盛,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進程使天津成為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薈萃之地,開放包容成為天津突出的文化基因。弘揚開放包容精神,進一步樹立開放理念,拓寬視野,敞開胸懷,比學先進,海納百川,博采眾長;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和諧相處,讓不同文化共生共榮;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和空間,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把天津發展推向更高水平。